



記者調查
打車軟件 攪動出租市場一池春水
滴滴、快的等打車軟件的出現,在改變人們出行方式的同時,也引發了老百姓各種各樣的聲音——
對一些人來說,打車軟件可以省錢、省時、方便,已經成了出行必備的APP。但也有人說,打車軟件的出現讓打車難的問題更加凸顯,還惡化了出租車拒載、挑客等問題,出租車移動終端的頻繁使用所帶來的安全隱患也更加讓人擔心。
不過,打車軟件的盛行卻讓出租車司機大感欣慰:不僅有效減少了出租車空駛時間、增加了乘客數量,拉一個客人還能拿到補貼,一個月掙的錢明顯多了。
而對于出租車公司來說,打車軟件并未增加他們的收入,同時還架空了其電調部門。而且一旦司機因為開車中不規范使用手機出了事故,負責的不是手機軟件商,而是駕駛員和所在的出租車公司……
面對不同人群的不同看法,目前,很多城市出臺了應對措施,比如:北京規定出租車每車每人只允許裝一個手機叫車終端;上海早晚高峰時段出租車禁用打車軟件,而青島、成都等地干脆直接禁止行車中使用打車軟件……
此情此景,連當事人馬云都說:打車軟件這事得認真考慮。在他看來,市場競爭的原則是要讓市場受惠、讓用戶受益。不怕燒錢,更不怕競爭,但最怕傷害用戶的利益,特別是老人孩子的利益。
如今,興起時間并不長的“打車軟件”真正做到了攪動出租車市場的“一池春水”。甚至,在兩會上,它也成了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代表聲音
楊傳堂
全國人大代表、交通運輸部部長
支持軟件打車 但要進一步規范
軟件打車其實是出租車電召服務的一種模式,電召服務是國外發達國家出租汽車行業普遍采用的服務方式,手機軟件的發展使出租汽車召車方式多了一種選擇,更加簡便,效率也更高。
因此,交通部門對手機召車軟件的使用總體上是支持和鼓勵的,但對存在的問題要逐步調整和規范。下一步,交通運輸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快研究制定規范手機召車軟件發展的指導性政策,不僅支持鼓勵手機召車軟件的使用推廣,還要規范解決當前存在的各種問題。
游慶仲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交通廳廳長
出租行業 安全和服務是底線
作為一種新的打車方式,打車軟件的出現方便了乘客,也增加了司機收入。但打車軟件帶來的問題也逐漸顯現,最主要的一個就出租車行業的市場秩序受到干擾。
“原來出租車都在出租車公司或管理部門的監管之內,但現在包括出租車駕駛員、手機軟件商等多個單元體都納入到打車體系里,監管變得更難。比如,駕駛員使用軟件打車,一旦出了事故,負責的不是手機軟件商,而是駕駛員和所在的出租車公司。好的打車模式,是考慮到乘客和駕駛員的安全,而對于出租行業來說,安全和服務質量是底線。打車軟件作為一種新事物出現,管理部門要做的不是一禁了之,而是健全監管法規。”
趙皖平
全國人大代表
不能簡單禁止 也不能不管
趙皖平說,他還不會使用打車軟件。有一回,等車等了半個小時,幾輛空車從他身邊駛過,都沒能坐上。一了解才知道,這些車都是提前被預約的。
趙皖平認為,打車軟件的運作和發展是一種市場行為。但是,并不是說市場經濟時代政府就什么都不做了,政府應該發揮整合調控作用,兼顧不同消費者的利益。打車軟件是現代網絡技術的產物,有爭議很正常,但大家不應一味抵制,政府也應該站在公共利益角度制定規定,加以規范。
李修松
全國政協委員
滿足叫車人 也要兼顧攔車人
“打車軟件有一定的社會需求,但不能因為一些人的需求而掩蓋了其他群體的需求,特別是一些需要特別關注的群體。”
李修松說,老年人對新生事物的接受速度較慢,還有一些文化層次較低的人群和孩子們,他們也有打車的需求,但他們原本能打到的出租車如今都被年輕人叫走了。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出臺相應的法律規范,對出租車司機進行引導,在滿足年輕人打車便捷的基礎上兼顧那些在路邊招手攔車的人。
變化一
用了軟件 快捷多了
“作為一個年輕小伙子,你怎么能連嘀嘀打車都不知道呢?太 out了,告訴你啊,這是一款手機打車軟件,既能方便你們打車 ,還能省錢……”在春節后的一次打車中,司機師傅的“教誨 ”讓26歲的趙軍初次知道了“滴滴”和“快的”。如今,趙軍 已經成了它們的鐵桿粉絲……
“我是從今年年后開始用打車軟件的。打車軟件讓司機與乘客實現了實時交流,提高了出租車的使用率,也減少了等車時間,特別是在高峰時表現很明顯。我相信軟件打車絕對會是未來打車服務發展的趨勢。”
在趙軍看來,打車軟件確實讓用戶方便了不少——打開軟件,地圖鎖定用戶所在位置,并用藍色圓點標記,標記周邊有不少圖標,代表一輛輛在附近的出租車。軟件要求用戶通過語音或者文字輸入目的地,如果不是立刻出發,也可以選擇“預約”項,選擇適合自己的時間、地點……
“軟件叫車屬于新興事物,如同實體店受網上商店沖擊一樣,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很多人都說有了打車軟件,對老人不公平,他們出門都打不到車了。其實大家出行都講究省時,手機叫車服務應運而生是很自然的。如同過去的電話調度預約一樣,只是節省效率的一種方法,并不存在不公平。”
面對出租加價,趙軍也覺得可以理解,“因為有的打車地點比較偏僻,或者比較擁堵,司機不好去。加了小費會刺激出租車競爭,方便了乘客,出租車司機也掙得更多,是完全的市場行為。”
在記者走訪中,和趙軍有著同樣想法的人在北京越來越多,他們更多的是圖個方便,有人手機上甚至裝了兩三個打車軟件。
在國貿工作的張潔每天下班回家前就會點開打車軟件,“一群密密麻麻的紅點在地圖上移動著,車多車少,在走哪條路線都一清二楚,即便高峰期也不用太擔心。”張潔說,以前打車,總要在路邊等很久,尤其是她們上班的地段特不好打車,冬天的時候,在路邊一邊吹著冷風一邊招手,“現在軟件約車,坐在屋里就下單,下樓就上車,多花幾塊錢也愿意。”
不過張潔說,最近用軟件叫車,如果不加小費的話,也不如之前好叫了。她遇到好幾次,滿屏幕都是出租車,可就是沒人接單的狀況。而一位司機告訴她說:“我們搶單都有選擇性,相對于短途、位置不好、沒有小費的乘客,司機更愿意選擇那些位置好,又有小費的……”
變化二
用了軟件 錢好賺了
一個小小的手機軟件,也讓出租師傅們的生活變得不同了。以前只顧低頭拉活的師傅們,現在也變得潮了起來,開始拼起了“手機配置”和“網絡信號”……
幾天前,記者從定慧寺預約了一輛到北交大的出租車,預約下單后不一會兒,一位姓刁的司機就搶單成功。隨后刁師傅通過電話聯系記者,約好15分鐘后見面。
見面后,年近50的刁師傅就和記者聊起了打車軟件的種種好處:乘客在等待出租的時間內,如果上了其他人的車,放了接單子司機的“鴿子”,那么“不良記錄”就會被軟件記錄下來,導致今后無法使用軟件。除了乘客的行為受到約束,司機也同樣受到約束,如果司機接單后趕來的途中擅自拉了其他乘客,也會遭到舉報,“哪怕是順路的也不行。”
隨后,刁師傅眉開眼笑地說,他第一次使用打車軟件的時候也挺有顧慮的。“特別是網上支付,沒用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直到用了以后,發現還挺方便的。繼續使用后,刁師傅明顯感覺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
“我們可以看到附近有哪些乘客叫車,路程遠近、是否擁堵、小費有沒有,對我們司機來說,活多了錢也好掙了。最近一周,我通過打車軟件接到了多次去機場或者包車的活。” 而在這之前,刁師傅通常都是憑著個人經驗開到較為繁華的路段尋客。但很多時候也會白跑很多路,浪費不少油錢和時間。
“有了打車軟件,掃馬路的幾率小了,空駛率下降了,運營成本自然也降了下來。”刁師傅計算了一番,白天在市區范圍內,一般上一單結束后,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接到下一單,很快就能趕到接客地點,客人也不必等太久。而在晚上則更方便,很容易就可以接一些長途的活。
“客人好找了之后,收入自然也就提高了,再加上每單生意還有補貼……如果不停地跑,一天能多賺兩百塊。”打車軟件給刁師傅帶來了更高的收入,刁師傅說,自從有了打車軟件后,他幾乎都不聽廣播了,都在聽打車訂單。
盡管如此,刁師傅也有自己的擔心:“雖然近期客人多了,但很多人還是奔著優惠補貼去的。也不知道兩家公司競爭到底最后能持續多久?”他擔心沒有優惠之后,愿意打車的人就會減少……
變化三
用了軟件 “招手停”難了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什么?對于不用打車軟件的乘客來說,是面前有一輛輛空車,卻沒有一輛愿意為我停留。
“最近街頭打車越來越難了,空車呼呼跑卻愣是攔不下來。”五十多歲的老鄭有一家自己的門市,因為經常跟人談事兒,他出門打車的頻率一直挺高。前兩天,老鄭出門,好不容易攔到一輛空車,駕駛員的一句玩笑把他氣得夠嗆:“要不是我現在沒有合適的訂單,才不會帶你呢,一單下來,少掙10塊錢……”
老鄭說,上個月老伴生病住了幾天院,出院的那天在路邊打車回家。“一連七八輛出租空車從眼前經過,伸手揚招就是不停,剎車都不踩一下。”弄得老鄭和愛人心情極度郁悶。兩人等了將近20分鐘也沒能成功打車,最后還是老鄭攙著愛人坐公交回的家。
為什么“揚招”招不到出租車?出租司機刁師傅有自己的看法:“其實,司機不停車的原因比較復雜,不能簡單歸罪于打車軟件,有時候有些人打車的地方不允許停車,乘客自己也不知道,看著一輛輛空車他們只能干著急。”
不過,刁師傅也坦言,現在很多年輕的的哥“揚招”生意的確做得少了。“說句心里話,做‘揚招’生意,‘效率’太低。要是去堵的地方,所要花費的時間成本、獲得的收益都不明確,很容易虧本。用了打車軟件,信息透明化,司機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客人。不過我自己是什么客人都拉,除了使用手機軟件的,看見招手打車的人也都會停下來。”
變化四
用了軟件 安全沒了
當你坐上出租車之后,司機師傅不再像以前那樣認認真真開車了,他們不停地看著手機軟件,他雖然拉著你,但心里卻想的是下一單生意,最關鍵地是司機的“盲開”會產生很大的安全隱患。
“那個的哥用了兩個手機,其中一個位于前擋風玻璃,還有一個放在儀表盤上。一開始的哥只是在用余光偶爾瞄向兩部手機,可就在我慶幸遇見一位守規矩的的哥時,他的注意力明顯開始轉移了。不一會,的哥就會對著打車軟件按來按去,每隔幾百米,的哥就要‘盲開’一段……” 對顧女士來說,這是她2014年里遭遇的最可怕打車經歷。
顧女士說,很可惜當時她沒有拍照留念。“很明顯,司機師傅在一心二用,一方面要開車,另一方面還要聽著兩個手機打車的信息,同時還要關注周邊是不是有人在呼叫。車里有客人還在想著下一個生意,這無疑極大增加了發生車禍的幾率。”
而面對像顧女士這樣的乘客的擔心,出租車司機們心里也都明鏡兒一般。
在走訪中,另外一位姓陳的出租司機告訴記者:“開車用手機,安全隱患肯定很大。在使用手機軟件之前,新交規也不允許司機拿著手機發信息、打電話。但這種事監管起來很難,現在北京也規定一輛車只能使用一款移動終端,但你車上放兩款手機,也沒人來檢查。乘客一旦上車,駕駛員就應該為乘客的安全負責任,當然也是對自己負責。但現在的情況是,駕駛員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忙著搶單,為多接生意總是‘一心幾用’,必然會影響行車安全。”
陳師傅說,他也遇到過乘客要求關掉軟件的要求。“人家一來嫌吵,最主要的還是怕不安全。每當這時候,我就會主動退出軟件,不過,如果乘客沒有要求,大部分時候我都會開著,畢竟這是我們源源不斷的客源。從我們的角度來講,使用打車軟件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多賺錢。”
面對打車軟件,陳師傅總結他的感覺是“又愛又恨”,愛的是增加了客源,降低了空駛,收入也大大提高了。恨的是每天聽十幾個小時叫車的聲音,連自己最喜歡聽的評書廣播都擱置一邊了。而且聽手機叫車聲久了,晚上睡覺似乎都開始幻聽了……
不過即便這樣,陳師傅說:“只要公司或是政府部門不禁止使用打車軟件,我們就會一直用。”
特邀專家 賈順平
中國綜合交通研究中心研究部部長,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專家觀點
預約叫車是發展趨勢
“從出租行業來說,預約叫車是一個發展趨勢。在國外很多國家,真正招手停車的情況很少,招手停車會導致出租車的空駛率很高。
北京之前有過數據統計,北京出租司機的空駛率在40%-46%之間。也就是說,在招手停車時代,一個司機跑一天,將近一半的時間都是在空駛狀態,因此會大量造成能源的消耗浪費,環境污染,還有不必要的交通擁堵,而預約叫車的方式卻可以避免這些問題。
這些年來,我們國家基本上一直都是招手停車。前幾年,國家也一直在推進和鼓勵預約叫車,所以也在一直推廣打車調度電話,就是要提高預約率,想要推行這樣一種綠色節約的出行方式。但出于政府和市場方面的各種原因,效果一直不太明顯。現在出現了打車軟件,這是一種市場化的行為。不管運營商本身的目的是什么,客觀上,打車軟件的出現對預約市場的推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現在消費者、司機都越來越習慣這個市場,久而久之,大家會慢慢習慣這種行為。
不能所有問題都賴軟件
現在很多人把打車出現的一些問題都歸咎于打車軟件,這并不合理。
比如說“打車難”,打車難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并不是出了打車軟件后才出現的。事實上,打車難的本質問題是一個供給和需求的問題,十幾年來,北京市對出租車的數量一直控制在六萬六千多輛。北京的出租車數量沒有變,但這些年來,北京的人口增加了,北京城區的面積擴展了,人們出行的需求增加了。也正是因為車輛供給不足導致了多年來大量黑車的存在,因為市場的力量會來填補這個空白,所以不能一味指責打車軟件。
再如“挑客”問題,在很多乘客眼中,司機開始挑客了,但站在出租司機的角度來講,是司機和乘客之間的信息更加對稱了。以前司機不知道什么地方有人要打車,有多少人打車,但現在司機能夠看到了。他們自然會去選擇合適的,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問題。真正的挑客,是乘客已經預約了車輛,但是司機臨時變卦,這種情況是不允許的,是真正的拒載。
所以,面對打車軟件,大家有點過于渲染了它的弊端。以前人們是排隊先到先得,現在預約先得。對比兩種出行方式規則,其實預約先得更綠色,更環保。
“安全監管”是重中之重
大部分開車人都知道,在開車時接打電話都是很危險的舉動,那么開車時使用手機軟件,肯定會存在一定的隱患,此時就需要相關部門的有效監管,對于開車過程中操作手機的行為,一定要加大懲罰和處罰的力度。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要規范司機使用手機移動終端的行為,移動終端怎么固定在車上?行車中是否允許進行操作?怎樣做才符合安全駕駛的規定?至于車里有幾個移動終端,有幾款手機軟件并不重要,也很難監管,重要的是符合安全駕駛的規定,比如說停下來再操作才是重點。
此外就是信息安全的問題,比如,信息泄露,萬一用戶手機丟了,賬號密碼怎么辦?這些問題怎么解決,也需要相關部門對運營商進行規范。
總之,新技術的出現確實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們應該鼓勵,而不是限制。未來,包括老百姓的利益,出租車公司的利益,以及市場運營商總能夠找到一個很好的契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