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律職業者應當以正確了解公道和正義、富貴不能移的精神,但現實中許多律師執業的第一原則是“客戶的利益至上”, 摒棄道德為當事人辯護,甚至不惜偽造證據。本文提出了法律職業者應具有的倫理素養,分析了現實中律師的倫理素養及原因,作出結論:法律職業者必須保持應有的倫理素養,才能代表公道和正義,維護受害者的利益。
關鍵詞 法律職業者 倫理素養 正義
一、引言
律師,按照人類的美好理想,其動力當然是正義。在西方社會,尤其還要加上信仰,即對上帝的忠誠。不過,現實中,有的律師雖然嚴格按照了人間法律來進行訴訟,但在明知當事人犯罪的情況下,仍然摒棄道德為其辯護,甚至不惜偽造證據。
二、法律職業者及其倫理素養
法律職業是指以律師、檢察官與法官為主體的,受過專門的法律專業訓練,具有嫻熟的法律職業技能與特定的法律職業倫理的人所構成的自治性共同體。
法律職業的專門性主要指法律職業人員具有高度的法律專業的技能與倫理素養。英國法學家霍布斯認為良好的法律職業者應具備的條件有:
1、須對自然律之公道原則有正確的了解,頭腦清醒,深思明辨
2、須有富貴不能移之精神
3、須能超越一切愛惡懼怒感情之影響
4、聽訟須有耐性,有注意力,有良好的記憶力,且能分析處理其所聞焉。
三、現實中律師倫理素養及原因的分析
律師一直以來都是正義的化身,法律的捍衛者,代表著社會的公正、公平。
許多律師的執業的第一原則是“客戶的利益至上”,這一原則也已得到大部分律師的認同,但這一原則總讓人覺得似乎其中包含著有律師為了自己的名利可以迎合客戶的一切要求(而無論這些要求是否合法、是否正義、是否符合社會道德底線等)的潛義。簡單講,律師職業其實就是一種為他人提供法律服務的職業,當事人花錢請律師的目的就是讓律師利用法律知識為自己服務,律師拿錢就應該為當事人人消災。如果律師拿了當事人的錢卻沒有盡職,或者甚至公開做出對當事人“不利”的事情來。那這時,律師的做法無論從法理還是從情理都會被人不容,接著就會理所當然地失去當事人和潛在的客戶的信任。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部分律師自然而然地把“客戶的利益至上”作為自己的執業第一原則似乎變得“天經地義”。但是,律師職業往往卻又并不那么簡單:如果當一個律師拿了當事人的錢之后發現自己的當事人明明是有罪的,但當事人卻要求律師為自己做無罪辯護,那么這時候律師該如何選擇:依據“客戶利益至上”的原則繼續為當事人做無罪辯護,還是拒絕為該當事人繼續辯護?
事實的真相只有一個,而正義卻有兩種:形式的正義和實質的正義。法治追求的是形式理性,進而通過形式理性實現實質正義。但現實是,通過形式理性不一定能夠達到實質正義的目的。當形式的正義與實質的正義達到一致時,那就是一種理想狀態;但是,在很多復雜案件中,以及在一些人為因素的干擾下,這兩者往往會發生分離。通常,人們習慣于設想一個先在的“正義”, 卻很少有人去追問這個“正義”存在于何處,它到底意味著什么。公道自在人心,這樣的正義觀總是有些虛無飄渺,因為,每個人心中的正義往往是不同的。如果在過程中理解正義,我們似乎就有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現實中存在的,是被實現的正義,而不是先在的正義。被實現的正義,是一個結果。在一個具體的訴訟過程中,有參與者、法官、旁觀者以及輿論。正義,對于各方而言的意義是不同的。對參與者而言,是盡量爭取對自己有利的結果。雙方都希望法院和法官能夠“主持正義”,法院能夠主持的正義,往往只是一方心目中的正義。旁觀者和輿論,與那個先在的正義相關,人們同情弱者,這是輿論能夠對司法產生壓力的一個原因。在過程中理解正義,最為關鍵的是訴訟雙方的沖突;正義是博弈的結果,主要也就是訴訟雙方博弈的結果。博弈的過程中,參與者能夠充分發揮、充分展示自己的觀點和證據;旁觀者能夠看到過程進展具體的細節,因而為自己的判斷提供依據。公平、公開,就成了原則;形式的東西就成了關鍵因素。
正義是博弈的結果,平等才能夠產生最佳的博弈效果,形式正義可能最大程度的接近實質正義。但是,博弈的結果卻并不一定完全的實現正義,有時很可能是實現了不正義。
四、結論
媒體有報道:此律師拒絕為某人辯護,而彼律師為“黑老大”辯護,網絡輿論一般常常會攻擊相關事件中的律師:此律師太沒執業操守,怎么能背叛自己的當事人呢!彼律師善惡不分,既然為“壞人”辯護,充當“黑老大”的“狗頭金師”。
對于此類事件我們似乎可以有以下不同的理解和判析:
1、從“依法”的角度來判析:如果當事人提出的要求只要是不違法的,而不論其善惡,律師都應該為其提供相應的法律服務(如辛普森殺妻案中的辯護律師);反之則應當拒絕。
2、從“道義”的角度來判析:如果律師確信該當事人是善的,那么律師應該為其提供相應的法律服務;反之則應當拒絕(如習水嫖宿幼女案中的辯護律師)。
3、從“權利”的角度來判析:惡人也有法定權利,律師在辯護時較少去探究當事人的善惡,更多地去關注當事人具有哪些法定的權利,為其權利辯護而不為其惡去辯護——做有自我選擇性地辯護,保障當事人得到較為公正、合法的審判(如為重慶打黑案中的“黑老大”辯護的律師們)。
總之,法律職業者在具備所需的技能素養后,必須保持應有的倫理素養,才能代表公道和正義,維護受害者的利益。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