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股東優先購買權制度在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上仍面臨困境。宏觀上,較多對其價值的解讀有失偏頗,應重新審視;微觀上,具體規則存在不足,本文關注轉讓股東與第三方簽訂的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與股東優先購買權的部分行使。
關鍵詞 股東優先購買權 制度價值 股權轉讓合同效力 部分行使
股東優先購買權,指轉讓股東以外的其他股東享有的,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購買轉讓股權的權利。股東優先購買權為《公司法》和《公司法解釋三》所規定,具有法定性。根據2005年《公司法》第72條第4款規定,是一種任意性規范。股東優先購買權制度存在三方主體——轉讓股東、其他股東、第三方,及二重法律關系——轉讓股東與第三方方、與其他股東的股權轉讓關系。
一、股東優先購買權的制度價值
(一)制度設計初衷
股東優先購買權設計初衷在于:一是維護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內部賦予股東較大自由安排公司治理結構的權限,外部對股權轉讓設定限制;二是維持公司控制權相對穩定;三是平衡各方利益,不限制公司的發展動力——股權轉讓自由,也不限制轉讓股東追求經濟利益,當然也保障其他股東利益,同時也不損害受讓人利益。
(二)對制度價值的誤讀
首先,過分強調“人合性”,忽視“資合性”,不僅威脅股東優先購買權存在的價值基礎,也會阻礙公司資本的自由流動。不管經營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多么融洽,沒有資本保障,公司的發展就是紙上談兵。其次,利益保護失衡。設置股東優先購買權現階段是符合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的,但就我國公司制度的現狀來說,《公司法》傾向于保護其他股東利益,不利于股權流轉。
二、轉讓股東與受讓方簽訂的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
主流觀點認為,股東優先購買權性質系形成權。一旦其他股東行使該權利,能使其同轉讓股東之間按與第三方方同等購買條件形成特定股權轉讓合同。豍可見,在轉讓股東與第三方先簽約后通知或未通知其他股東的情況下,若其他股東主張優先購買,則相同轉讓標的將并存兩項股權轉讓合同關系。
(一)理論分歧
立法及司法解釋均無明文規定,理論界對轉讓股東與第三方所簽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尚無統一認識。附法定條件說認為,該合同須以其他股東放棄優先購買權為法定生效條件;無效說認為,《公司法》第72 條有關規定屬強制性規定,合同理當無效;效力待定說認為,未滿足其他股東優先購買權而轉讓股權的,類于個別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而處分共同財產,合同效力待定;可撤銷說認為,由于老股東是否具有財力行使優先購買權不確定,界定為可撤銷合同較適合;有效說認為,《公司法》第72 條有關規定不屬效力性規范,違反并非無效,且股權轉讓合同生效并不意味股權變動,有觀點進一步指出,即使股權轉讓生效,轉讓股東也可對其他股東承擔違約賠償責任。豎
效力待定說與可撤銷說在合同法理論上難以自足。豏無效說誤將公司法有關規定視為強制性規定。附法定條件說事實上將股東優先購買權視作絕對性權利,既與公司制度發展規律不太吻合,也與公司運行及股權轉讓的客觀實際不符。有效說能克服前述弊端,但在特定場合仍與客觀實際存在些許偏差,豐對此,有觀點指出,一般為有效,但若受讓人非善意即為無效。
(二)本文觀點
相較而言有效說更為合理,其在股權變動形式主義模式下有存在空間。即使認定未滿足其他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股權轉讓合同有效,也并不必然導致股權變動,不必然產生對其他股東的實質侵害。若其他股東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合同將難以實際履行。
三、股東優先購買權的部分行使
(一)理論分歧
對股東優先購買權的部分行使,《公司法》無明文規定,普遍有三種觀點:肯定說、否定說、折衷說??隙ㄕf認為,部分行使有利于維持公司人合性,且有限責任公司股權是可分物,可部分轉讓。否定說認為,部分行使違反現行《公司法》中有關“同等條件”的規定,往往會損害轉讓方利益;此外,有學者從合同法角度闡釋,轉讓股東提出的股權數量,可視為要約的主要條款,其他股東只同意購買其中一部分不是承諾而是反要約,須轉讓股東同意方可成立。豑折衷說認為,能否部分行使視情形而定:當轉讓股東欲全部轉讓其股權時,若第三方有能力購買全部且欲獲得公司控制權,不應允許其他股東部分行使,由于該第三方很可能因目的無法實現而放棄購買,從而損害轉讓股東利益;當第三方人無力購買全部股權且僅為分享利潤時,應允許其他股東部分行使優先購買權。豒
(二)本文觀點
肯定說過分強調維護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和其他股東利益,忽視了利益平衡價值,對“同等條件”理解有失偏頗,將“數量”進行分割,對股權價值的理解也有偏差。折衷說將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行使復雜化,給實務操作帶來不便。本文認為,優先購買權應在同等條件下才能行使,而對同等條件的理解應是轉讓股權的數量和價格等條件都同等才可以。因此,其他股東在完全接受擬轉讓股權的情況下才能行使優先購買權,若公司章程另有規定,從其規定。
四、股東優先購買權制度的反思
(一)制度價值的再審視
首先,雙重維護人合性和資合性。制度設計立足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成為學界通說,但維護人合性與保障股權轉讓自由并不是“非此即彼”,正確梳理二者關系才能重新審視股東優先購買權的制度價值。
其次,尊重意思自治。根據《公司法》第72第4款規定,公司章程可排除《公司法》第72條的適用,一般均認為該條為任意性規范。反思對股東優先購買權制度價值的誤讀,應重視其利益平衡功能,尊重轉讓股東“同等條件”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自由,及“同等條件”下第三方投資股權的自由。
(二)合理界定轉讓股東與第三方的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
轉讓股東與第三方所簽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并無當然瑕疵。因其他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二者無法完成股權變動,故該合同實際系客觀履行不能。為避免其他股東與第三方因同時享有購買權而引發其他矛盾,可在訴訟中確認轉讓股東與第三方所簽股權轉讓合同因其他股東行權而終止履行。確認前述合同終止履行而非消滅其效力,既能契合股東優先購買權的制度價值,亦充分尊重了合同關系的相對性。對客觀履行不能的合同,合同法已賦予雙方當事人相應的實體權利義務,如果轉讓股東與第三方協商不成,可另行通過訴訟解決。同時,有觀點提出了明確其他股東行權不能時對惡意轉讓股東的損害賠償訴訟途徑的建議。豓
(三)解決股東優先購買權的部分行使問題
股東的優先購買權能否部分行使主要涉及價值判斷。實踐中,不同司法裁判者可能會有不同認識,為避免糾紛,最穩妥的方法是在公司章程中明確約定。
注釋:
豍周友蘇.新公司法論[M].法律出版社2006:289.
豎江平,李國光.新公司法培訓教程[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119.
豏王東光.論股權轉讓的雙重限制及其效力[J].公司法法律評論,2010:41.
豐曹興權.股東優先購買權對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的影響[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2(5).
豑高國華.股東優先購買權涉訴問題研究.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最后訪問2014年6月25日。
豒韓文禮.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優先購買權行使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3頁.
豓魏瑋.論現有股東優先購買權訴訟模式的局限及其完善——以《公司法》第72條第3款的制度目的為視角[J].法律適用,2012(4).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