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電視傳媒是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最直觀的形式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認知和意志行為,尤其對少兒人格的塑造和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發揮電視媒體積極的一面,全方位培養少兒的健全人格,促使其人格向有利社會、有利他人的方向發展?這是本文重點要研究的內容。
關鍵詞 電視媒體 少兒 人格塑造
電視媒體以電視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傳播信息及時,覆蓋面廣,不受文化層次的限制,有畫面和音響的結合,形象生動,直觀易懂,互動性強,是現代信息社會中最有影響力的媒體,雖然目前面臨著網絡新媒體的沖擊,但是仍有很大的需求空間。
一、電視媒體存在的必要性
人的社會性決定家庭仍是主要的交流空間,而客廳作為家庭成員主要集體活動的場所,電視是必不可少的,電視是傳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工具,在家庭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傳達公共政策、了解外界信息、引導社會輿論、影響消費者決策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電視畫面不停變換,很能吸引少兒的注意力并讓他們產生興趣,而少兒階段是長身體、長知識、長智力的時期,經常看一些富于教育性和娛樂性的電視節目,能讓他們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對于智力的開發、感知能力的提升、初期人格的塑造和發展都是有益的。
二、電視媒體影響人格塑造
1、人格塑造具有階段性、可塑性和不可逆性
人格包括人的情感、思想、認知、意識及行為習慣,人格塑造具有三種特性,即階段性、可塑性和不可逆性。階段性是指將人生的時間看作一個整體,從經歷認知上將其分為多個階段,我國《論語·為政》中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記載,這是最早的對人格塑造具有階段性的記錄,現今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艾里克松明確提出人格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即嬰兒前期、嬰兒后期、幼兒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后期。
在不同階段會形成不同的人格品質,尤其是幼年、童年與少年,受到家庭社會環境和所接觸的事物的影響,人格也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變化,這就是人格的可塑性;人格向著某一個方向發展,慢慢形成,一旦形成就會穩定下來,可塑性會變得很小,很難再改變,俗語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正是強調人格塑造的不可逆性。
2、電視媒體影響少兒人格形成的方式
(1)潛移默化地影響少兒的認知和行為。少兒啟蒙教育一般來自家庭,在這個過程中,家庭中的電視發揮著很大的作用,電視媒體大部分節目都發揮某種教育的功能,小朋友在并未必能看得懂的情況下,其認知和行為已經潛移默化地開始受到影響。
(2)樹立榜樣作為一定的行為準則與規范。社會生活中,人的大多數行為都是通過觀察示范學會的,對于心智還未完全開發的少兒更是如此,電視媒體是示范的一個重要來源,少兒在觀看畫面的同時,會不斷了解、學習并模仿,電視媒體用英雄人物或榜樣的力量來讓少兒受益,培養他們健康的人格。
(3)負面消極的電視節目對少兒心理造成影響。一些暴力、恐怖、殘忍、兇殺等畫面,會使少兒幼小的心靈產生不安,容易進入幻覺世界,夜晚睡眠不安,對心理健康成長造成威脅,對人格的形成極為不利。
三、優秀電視媒體對少兒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培養
1、處理好正面輿論引導與負面信息教育的關系
任何媒價在傳播過程中都有正面效果和負面效果兩種,電視媒體也是如此,應該加強正面輿論引導,對于一些英雄人物、英雄事跡進行報道,能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操,像《感動中國》一類的節目,里面講了各種各樣感人的事例,孩子耳濡目染,從小就能有一個感恩的心,對于一些道德倫理如救死扶傷、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等進行大力宣傳,對少兒情性、個人修養、人格塑造有積極作用,能讓他們從小養成等優秀的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格觀。
負面新聞是正面新聞的對立面,是電視傳媒必不可少的,負面信息向來是雙刃劍,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能讓人們從教訓中吸引經驗,從而進行反思,但是如果媒體對負面信息沒有把控好,很有可能造成消極影響,電視媒體應該引導負面信息的傳播,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前提下,對相關信息進行整理和重新組合,有傾向性地報道,讓人能從負面新聞中看到事態向好的方向發展,使其發揮正面的效應。父母應當注意陪同孩子一起,一些節目不適合少兒觀看的,或者有負面影響的,應當進行誘導和講解,及時利用這些反面教材,教導孩子分辨是非善惡。
2、把握好個體與群體的關系
“人的行為是個體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既要注重個體,又要把握好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好的電視媒體應該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引導,樹立積極的形象,讓他們認識自己、喜歡自己,也要注意培養小朋友與他人互相交往溝涌的能力,少兒成長離不開同齡的小伙伴,同伴的行為和榜樣同樣對少兒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應該為小朋友提供發展人際交往能力的機會,提倡小朋友之間的互動行為,讓每個個體融入到群體中去,鼓勵團結友愛相互幫助,既能增強少兒獨立性,又能保證其與他人與周圍環境和諧共處。
3、注重被動灌輸與主動啟發的關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是要說要變被動灌輸為主動索取,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少兒一般學習目的并不明確,很多意識都是外界被動灌輸進來的,電視節目各種五顏六色,光怪陸離的畫面不停切換,像一些搞笑夸張的動畫片,加上音響效果,一會義正言辭,一會哄堂大笑,這很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產生興趣,一些頻道可以教孩子說好普通話,講一些簡單的英語,還有一些電視廣告,也能讓孩子流利地跟著念出來,都能讓孩子從中學到不少東西,家長們也應該充分認識到興趣的重要性,激發和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使他們在看電視的同時,發生一個從“學會”到“會學”的質變過程,好學樂學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培養契約精神
很多大人并不把小孩當成人格獨立的個體,常常覺得“小孩懂什么”,這對少兒人格的塑造不利,應該重視少兒契約精神的培養,契約精神是在平等基礎上,就某一問題達成的約束性的條約或者文件,并在條約或者文件制定之后嚴重遵照執行,說簡單一點兒就是讓小朋友說到做到,說話算話,對自己的言論、行為負責,電視媒體應該多播一些有關誠信的節目,讓孩子產生互動,主動達成一種契約,培養孩子的契約精神從短期來看,是克制某種形為的有效方式,從長遠來看,有助于培養平等意識、誠信品質,對于良好的人格塑造有著積極作用。家長朋友也應該重視,例如與孩子簽訂契約,約定每天只看兩個小時的電視,約定每天九點鐘準時睡覺,每次外出只買一樣東西,孩子遵守承諾后毫不吝嗇地給予表揚。
5、掌控自身情緒
少兒情緒一般都是多樣化的,可能前一秒還很高興,后一秒就大哭不止了,長期這種多變的情緒會對少兒身心造成影響,必須要對這種情緒進行舒緩,可以通過轉移法,比如電視換個頻道,放一些活潑的、具有動感特色的畫面,來轉移情緒;也可以讓小朋友把心中不已愉快的事情全部講出來,及時宣泄心中的不滿,但是要注意宣泄對象,不要傷害到他人;家長朋友可以言語安慰,告訴孩子“不要發火”、“冷靜地想一想”,通過言語節制來讓孩子實現自我協調能力,從而達到自身和諧。
6、解決人格障礙
電視媒體中一些不良內容接觸過多,再加上父母沒有警惕引導,小朋友很容易受到影響,長期找不到平衡點的話,很可能出現精神或者神經上的問題,造成偏執性、分裂性、反社會性、沖動性、表演性、強迫性、焦慮性、依賴性等各種人格障礙,人格障礙在不同程度上都表現出對社會適應能力的缺陷,一旦形成,治療效果有限,預后欠佳,這就又回到了第一點,電視媒體一定不能忽視包括仇殺、自殺、暴力、盜竊、淫亂、酗酒、吸毒等在內的各種負面新聞的影響,對負面新聞進行正面引導,讓孩子從小就能培養出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巫瑩.負面新聞的正面引導與正向效果[J].中國記者.
[2]王百娣.大眾傳媒與兒童個體社會化[J].
[3]郭本禹.道德認知發展與道德教育--科爾伯格的理論與實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4]鐘之靜.我國少兒電視節目的定位缺失與發展策略[J].傳媒雜志.
(作者單位:武漢廣播電視臺少兒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