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的基本國情來看,決定了我國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我國的基本國情具有兩個顯著的特征:一是我國經濟二元結構特征十分明顯。目前我國城鄉發展存在巨大差距,我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2/3,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僅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二是我國是人口和資源總量的大國,但同時又是一個人均資源的貧國。我國是世界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卻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人均礦產占有量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人均水資源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6。由此可見,我國實現工業化進程是在經濟二元結構特征十分明顯、人均資源并不十分富裕的條件下推進的。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克服傳統工業化道路的弱點和弊端,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我國目前已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尚未實現工業化。這是大多數經濟學家的共識。由于世界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在這種條件下,我們已不能再走傳統工業化的道路,而要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
新型工業化的特點
第一,科技含量高。這包括兩個方向:一是要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信息產業的發展,同時又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中國產業整體的科技水平。二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變粗放型為集約型,走集約型增長為主的工業化道路。
第二,經濟效益好。這就要求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為此一要進行國有企業改革,使所有制結構多元化;二要促進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降低管理成本和產品成本;三要全面整合中國產業,按市場化要求配置資源,提高中國資源的利用效率,使中國產業具有競爭能力。
第三,資源消耗低。新型工業化道路不能重復傳統工業化大量消耗資源的老路。為此我們只能走信息化與工業化相結合的道路。信息化使得各企業在商品生產中能夠充分利用信息來減少資源的消費,工業化的發展會更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這種良性循環就能在盡可能降低資源消耗的基礎上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第四,環境污染少。傳統工業化走的是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化發展道路。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國際上大力推行環境保護和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背景下進行的。中國應該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和綠色產業,保護好我們的生存環境。
第五,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就業壓力最大的國家。在非熟練勞動力呈現出無限供給趨勢下實現工業化,不但要考慮產業結構優化、資本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快速發展,更應研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增長問題,應該在比較成本的原則下面對中國資本稀缺狀況,充分利用中國豐富的廉價勞動力。
綜上所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主要內涵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而不是像傳統工業化那樣先工業化后信息化;二是堅持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而不是先發展后治理;三是正確處理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充分發揮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不過度地追求所謂的自動化。
建筑業的狀況: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其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左右,且具有就業容量大、產業關聯度高的特點。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0%以上需靠建筑業完成。為此,不可能依賴手工操作的小生產方式來完成,必須依據社會化大生產方式,走建筑工業化、現代化道路,極大提高建筑生產力,出色完成建設任務,更好滿足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為國民經濟創造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
許多數字顯示,近幾年由于無效投資在不斷增加,中國固定資產的總效率出現下降的趨勢,目前我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3倍以上,建筑用能逐漸成為中國能源消費的主體之一,建筑能耗是中國可持續發展必須研究解決的重大問題。可以說,建筑業的新型工業化對我國新型工業化戰略實現有重要意義。
我國大型建筑施工企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要性分析
一、基于企業發展角度的必要性分析
建筑業過度競爭現象較為明顯。由于行業集中度較低(重要表現就是生產能力相對過剩和產品的同質化),且進入壁壘較低,退出壁壘相對較高,大多數企業以相似的業務和經營管理模式競爭,為了釋放自身生產能力,各建筑企業競相壓價、惡性讓利,其結果導致行業整體利潤率過低。隨著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國內建筑市場和“走出去”的市場競爭將會愈發激烈。?同時,隨著建設工程項目類型的日趨復雜化、建筑產品的精益化、工程服務方式的多樣化,市場對建筑企業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對于技術創新滯后、融資能力薄弱、綜合管理水平不高的大型建筑施工企業而言,生存還是死亡?這確實是個問題。對于具有工程總承包能力和較強大經濟技術實力、立志與國際頂尖承包商比肩的少數優秀國內承包商而言,新型工業化提供了后來居上的機遇,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還是真正實現從優秀到卓越?這當然是個問題。
二、基于提高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國全社會5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都要通過建筑業才能形成新的生產能力或使用價值,建筑業的增加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豍。許多數字顯示,近幾年由于無效投資在不斷增加,中國固定資產的總效率出現下降的趨勢。大量的新增投資使資產存量每年增長12%以上,大大超過國民凈收入的增速。即使不考慮收入分配中對勞動報酬的傾斜,資產的增長也快于資本收益的增長。也就是說,平均的資本收益率在下降。另外,我國固定資產和GDP的比例已超過40%,但是資本目前占GDP的比重還不到30%,換句話說,過去許多年投資而積累起來的資產每年所剩余的收益達不到GDP的30%,但我們卻在消耗40%的GDP來追加投資豎。
三、基于推進宏觀經濟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現代經濟發展的過程實質上是工業化的過程。H.錢納里等人認為:“從歷史上看,工業化一直是發展的中心內容”。
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特別是重化工業投資,成為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開始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中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林毅夫、蔡肪、李周把中國當時采取的增長模式和工業化道路叫做“趕超戰略”。他們在《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積極改革》一書中對由這種戰略造成的產業結構扭曲、低經濟績效和福利損失進行了詳細分析。他們指出,從1953-1978年,中國在高積累(平均積累率為29.5%)下實現了“工農業總產值”高達平均8.2%(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為6.0%)的高增長。
但是,在幾十年“工農業總產值”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中國并沒有實現經濟現代化,也沒有改變自己在低收入國家中的位次;相反,與原來起點大致相同的亞洲“四小龍”拉開了相當大的距離。究其原因,一則是由于產值增長的數字并不能反映實質性的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傳統工業化道路依靠高投資和高消耗實現了產值的高增長,同時也“揚短避長”造成經濟整體效率下降,帶來一系列消極后果:造成了土地、淡水以及煤、電、油、運以及其它稀缺資源的高度緊張;使我國生態環境加速惡化;抑制了對提高國民經濟整體效率關系重大的服務業的發展;增加了解決就業問題的難度;降低了投資效率豏。
對過去走過的道路反思,認識到沿著著條高指標、高投入、低效率的外延(粗放)增長道路,中國是無法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目標的。
我國大型建筑施工企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行性分析: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工業化還未真正實現,在未來較長的時期內,建筑業的發展仍將對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建筑業發展有著獨特的優勢:
市場優勢。今后20年,我國的基本建設、技術改造、房地產等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將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中國建筑市場將面臨歷史上重要的發展機遇。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發展戰略的實施、投融資體制和公用事業管理體制的改革等,都為建筑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豐。
勞動力優勢。中國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勞動力價格較低,這是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內中國建筑業主要的競爭優勢所在。雖然由于勞動生產率低,這種優勢到目前為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但我們應該看到,隨著勞動者文化素質的迅速提高,只要我們在職業技術培訓方面措施得法,中國勞動生產率低下的局面有望得到根本改變。這必將使“中國建筑”的競爭能力得到大大加強。
后發優勢。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把握住發展機遇,在國家產業政策引導下,不需要按部就班地重復別國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可以采取超前配置產業的方式,少走發達國家走過的彎路,縮短甚至跨越部分產業發展階段,而直接進入建筑業的前沿領域,形成后發優勢。
注釋:
豍關于加快建筑業改革與發展的若干意見(建質[2005]119號).
豎李愛明.固定資產投資暴增53% 數據又敲響警鐘[N].人民網-市場報,2004年03月19日.
豏吳敬璉.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抉擇[M].人民出版社,2006.
豐2005年中國建筑施工行業研究報告.
參考文獻:
[1]李清均.后發優勢:中國欠發達地區發展轉型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2]吳敬鏈.中國增長模式抉擇[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6.
[3]李進峰.轉型期中國建筑業企業問題[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4]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增訂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H.錢納里等.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M].上海三聯書店,1995.
[6]谷源祥.亞洲四小龍起飛始末[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作者單位:周口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