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已成為各級政府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大局的普遍選擇。各級政府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探索與實踐中,已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這一制度在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開展與成效。因此,探討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對于確保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順利開展,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社會穩定 風險評估 政府公信力
“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在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進程中,利益分化日益加劇,由此導致的社會矛盾潛滋暗長,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近年來,重大工程項目、重大改革、重大事項往往成為引發大規模公眾不滿并導致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原因。因此,實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變得尤為重要,國家政權機關已經著手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十二五”規劃與黨的十八大報告也要求建立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重大決策制定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
一、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內涵與價值
(一)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內涵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是指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決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設項目、與社會公共秩序相關的重大活動等重大事項在制定出臺、組織實施或審批審核前,對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開展系統的調查,科學的預測、分析和評估,制定風險應對策略和預案,有效規避、預防、控制重大事項實施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社會穩定風險,更好的確保重大事項順利實施。
(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價值
1、實現從被動應付到積極應對的理念轉變
在新世紀新階段,社會的變革、發展與轉型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躍上了新的歷史起點,又使我國社會進入了矛盾凸顯期、多發期,群體性事件明顯增加,社會穩定工作面臨著嚴峻的形勢。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式,各級政府改變亡羊補牢、被動應付的理念,樹立未雨綢繆、主動應對的理念,在做出重大事項、重大工程項目等決策過程中對可能隱藏的社會穩定隱患進行評估,從源頭上把影響社會穩定與和諧、引發社會沖突的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將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結合起來,以減少社會矛盾與沖突,確保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2、實現從傳統到“自下而上”的社會管理模式轉變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使得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發生變化,各級政府在重大決策、重大工程項目的出臺與實施過程中采用“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的社會管理模式,更加關注民意,注重與社會公眾尤其是利益相關群體的溝通與協商,確保其知情權、參與權與表達權,平衡各方利益主體的利益,識別和評估社會風險,從源頭上減少、化解社會矛盾與沖突,使得社會管理模式從“單向度管理”向多方治理轉變。
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對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缺乏戰略性認識
當前,在探索與實踐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過程中,各級政府僅將其視為維護社會穩定的一種手段,而沒有從創新社會管理以及增強政府公信力的戰略高度進行考慮,未曾正確看待改革發展與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之間的關系,導致各級政府實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內動力不足,影響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進程。例如,有些地方政府認為實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會人為增加決策程序,提高行政成本,降低行政效率。還有一些政府部門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很抵觸實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這些都對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進程以及效果產生消極影響。
(二)缺乏規范、權威的法律體系
當前,各地政府相繼根據自身實際制定了關于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規章、暫行辦法、實施意見與試行條例,這些規范性文件的框架完整,邏輯清晰,對各地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的實行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但是,全國卻缺乏統一、規范的關于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法律文本,這影響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權威與成效。此外,各地關于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規范性文件都比較籠統與抽象,在實施細則方面有待進一步推敲與完善。例如,各地規范性文件中一般規定重大決定、重大工程項目都要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對于“重大”一詞,都沒有做出進一步解釋。
(三)評估主體科學性不足
目前,國內幾乎所有“風評”實施細則都規定:在確定“風評”主體時遵循“誰審批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誰建設誰負責”的原則。即重大決策與事項的提出部門、重大決策的起草部門、重大項目的審批部門、重大決策與項目的實施部門等都是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責任主體。一方面,這是權責一致的表現,另一方面,也難免陷入“自己評價自己”,“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困境,這不僅影響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質量,也降低社會公眾對這些重大事項、重大工程項目的認同度與支持度,甚至影響政府公信力。另外,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過程中常會遇到許多專業性問題,還需要熟練運用問卷設計、數據處理等專業技巧,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主體在評估過程中很難完全掌握,從而遭遇專業性不足問題,影響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準確性與科學性。
(四)公眾參與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程度不夠
在實踐探索中,雖然各地在關于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規范性文件中設置了群眾走訪、聽證會、問卷調查以及專家座談等方式聽取各方意見,在實踐過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宗旨意識不強,不愿意聽取社會公眾尤其是相關利益群體意見,甚至存在害怕公眾知曉從而影響重大決策與項目開展的顧慮,采取封閉式方式實施評估,忽略包括相關利(下轉第157頁)(上接第85頁)益群體在內的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與表達權,導致社會公眾的意志無法表達,影響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質量與效果,進而影響公共決策的科學性與民主性。
三、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對策
(一)強化對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認識
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將其列入重要工作議程,逐步推進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各級政府在推進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時應正確認識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與改革發展之間的關系,改變傳統的依靠國家強制力與威懾力保持社會穩定的做法,在做出影響社會公眾合法權益的重大事項與重大工程項目等決策過程中引入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做到公眾不同意的堅決不通過,提高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戰略地位,提高各級政府實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內生動力。
(二)完善與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
完善與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可以為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制度保障。可以考慮出臺全國性的關于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指導性文件,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職責與權力,使得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成為出臺重大事項與重大工程項目決策的法定前置程序,強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權威性。同時,細化現行的關于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規范性文件,改變比較抽象與籠統的相關規定,確保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可操作性,提高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有效性。
(三)提高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主體的科學性
為了確保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主體的科學性,就必須提高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主體的中立性與專業化。可以將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納入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主體中,提高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公信力與專業性。當前,已經有部分地方政府開始嘗試將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引入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主體中,例如深圳市、上海市等已將一些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項目委托給某些投資咨詢公司,提高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項目的專業性與準確性。但是,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主體的中立性與專業化任重道遠,需要政府有足夠魄力推進評估主體的中立性與專業化,同時不斷培育相關的專業機構,促進其盡快成長。
(四)提升公眾參與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程度
強調風險評估中的公眾參與,實際上是在重大事項決策中體現黨的群眾路線的最佳途徑,目的就是讓群眾多一條反映訴求的渠道,同時重大事項決策部門也多一條能夠得到客觀、獨立的反映實情的途徑,使項目社會穩定風險真正降到最低。所以,應明確將公眾參與引入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程序中來,使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與表達權得以實現,確保各級政府出臺的重大事項、重大工程項目等決策真正得到公眾的認可與支持,提高重大決策的科學性與可行性,降低社會穩定風險,同時提高政府公信力。
參考文獻:
[1][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1.
[2]常健,許堯,張春顏.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中的問題及完善建議[J].中國行政管理,2013(04):105.
[3]宋林飛.中國社會風險預警系統的設計與運行[J].東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1).
[4]徐貴權.維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制度性創新—聚焦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思考[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25.
[5]廉如鑒,黃家亮.社會管理創新視野下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J].湖南社會科學,2011(06):65.
[6]董幼鴻.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實踐與完善[J].中國行政管理,2011(12):82.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