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改以來,校本課程開發在基礎教育領域如火如荼,其重要性與價值不言而喻,但卻在高等教育階段缺乏有效延伸。目前高等教育課程改革以精品課程建設為核心,偏重優質教學資源的打造和共享,而忽視課程內容本生的開發和建設。校本課程的開發可以更好地滿足社會與學生的需求,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打造地方特色高校。
關鍵詞 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開發 高等教育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內涵
“校本課程”及校本課程研發,最先出現于上世紀70年代的英美等發達國家國,已有40多年的歷史,是與一種國家課程相對應的課程開發方式。所謂校本課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是學校以課改《綱要》的基本精神為指導,依據學校自身的辦學理念、辦學傳統、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利用和開發學校和社會資源,由學校獨立自主或與校外人員合作開發,旨在滿足本校學生學習和發展需要的一切形式的課程。”校本課程開發(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根據自身的教育哲學——辦學理念,為了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發展,獨立自主或與校外人員共同合作開發校內外課程資源的過程和結果?!?/p>
傳統意義上,國家課程是由一種“自上而下”的“中央-外圍”(central-periphery) 模式,并由有關專家和機構開放出的產物。不僅學生、家長無發言權,即使學校與教師也只能被動執行。然而,校本課程的真正的生長點在學生,在學校的具體環境中,從課程的開發、實施到評價都有學校內所有群體的參與。
二、高等教育階段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階段,面向的受眾群體不同于基礎教育階段,社會需求與大學生個體需要亦發生變化,相應地校本課程開發的指向性和內容均需要調整,但并不校本課程開發民主精神的發揮,依然需要學校、教師、學生三方的共同參與和協作。當前高等教育階段課程建設的重心在于精品課程的打造和教師個人教材的編寫,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視了大學生這一學習主體的需求、興趣和知識儲備情況;其次,忽略了區域經濟發展所急需的人才素質結構與學校課程建設、專業培養之間的聯系性。校本課程開發更具自主性和靈活性,學生的參與和協作,使得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促進師生的共同學習和發展,更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有利于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提升人才素質結構
目前我國高校就業壓力巨大,大學生知識結構、技能素養與勞動力市場需求脫節,高校無法培養出社會所需要人才,歸根結底,在于專業設置的不匹配以及課程開發的力度不夠。校本課程開發強調課程以社會為背景,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幫助那些天資各異、渴求進步的學生獲得充分的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特征突顯在全民性和全方位性。打破知識本位教育只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忽視情感、態度、動作技能、社會交往等其它方面的發展的不良現象,需要一定的課程載體,無論是顯性課程還是隱形課程,都需要進行積極的課程開發。校本課程開發大多數集中于體驗型、表現型、實踐型和操作型的課程領域,這十分有利于學生的多元智能的和諧發展,可以說,課程開發的最直接受益者非學生莫屬。
(二)有利于品牌高校發展,形成地方辦學特色
黨的十八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加快推進部分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轉型。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以符合現代產業發展的課程體系為藍本,校本課程開發圍繞學校特殊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設置,強調學校利用自身的資源、自主規劃、自我負責。這十分有利于學校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以往高校發展追求“高大上”,一味追求學術型、綜合型大學的建設方向,導致眾多高校缺乏特色辦學理念,呈現出“千校一面”的事態,校本課程開發強調自主決策與開發,特別有利于公立學校提高其教育品質,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需求,并逐步提升自己在市場中的位置。
(三)有利于提升教師專業素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中的重要環節,不僅對教師的知識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強調教師群體間的協作和團隊合作,可以促進教師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高校中,與教師教學同等重要的是教師科研,繁重的科研任務以及職稱壓力,使教師專注于學術科研,而輕視課堂教學。在教材的選擇上,教師雖有自主權,卻喪失了整合課程資源的主導權,缺乏校本課程開發的意識。校本課程的開發、整合、構建有利于教師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提煉經驗,關注社會實踐,以便使個體經驗和知識與課程更好地融合。同時,課程開發也可以增強教師課程意識,強化參與意識和團體協作能力。高校課程教學個人主義色彩濃厚,雖然也有教研活動,但流于形式,各自為家,弱化課程評價功能,不利于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而學校、教師、學生三方參與的課程開發有利于形成平等、開放的文化氛圍,對于課程中共同面對的重點問題、疑難點公開討論,互相交流,促進資源的共享,不僅可以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同時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參考文獻:
[1]吳素芬.校本課程:學校創建特色的文化載體[J].課程理論與實踐創新—第六次全國課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2008,聊城.
[2]李妍紅.淺儀校本課程的本質[J].課程理論與實踐創新—第六次全國課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2008,聊城.
(作者單位:重慶三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