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出于熱愛、成于堅持——記武漢音樂學院“東方之聲”合唱團哈爾濱比賽歷程。2012年在哈爾濱舉辦的第十屆全國聲樂比賽中,武漢音樂學院“東方之聲”合唱團取得了銀獎的佳績。
關鍵詞 合唱 比賽 曲目選擇 布局 排練 重難點 走臺
2012年暑假在哈爾濱舉辦了第十屆全國聲樂比賽,武漢音樂學院“東方之聲”合唱團取得了銀獎的佳績。比賽后,我就在想應該如何把這次去哈爾濱比賽的全過程詳細的寫出來。從如何選曲、如何暑假排練、如何把握比賽中的細節和難點來著手,說真的,想說的話實在太多了,怕寫的啰嗦,思來想去,熱愛、堅持這四個字對于我和團隊來講十分寶貴。此次參賽的武漢音樂學院“東方之聲”合唱團在比賽中獲得了銀獎的佳績(圖1)。
2012年暑假,第十屆全國聲樂比賽在哈爾濱舉辦,此賽事由文化部主辦,分設民族、美聲、通俗、合唱四大組別。不同于以往國內合唱比賽的是,這次賽事在初賽、復賽、決賽中有嚴格的曲目要求。除初賽三首作品寄送音響資料外,被選拔后的團隊再到哈爾濱進行復賽和決賽的嚴格選拔。因此,復賽和決賽需要準備六首作品,且按組委會的規定:
復賽:1、無伴奏合唱作品一首 (中外不限)
2、中國當代作曲家作品一首
3、外國經典合唱作品一首
決賽:1、無伴奏合唱一首(中外不限)
2、中國經典合唱作品一首
3、外國經典合唱作品一首
武漢音樂學院“東方之聲”合唱團由聲樂系各個年級的學生組成,這是一群熱愛音樂、陽光、朝氣蓬勃的大學生。但是暑假期間參加比賽,需要我們克服比平時更多的困難。快放假了,很多學生都要提前定車票回家,究竟我們進了復賽沒有?很多學生來問,如果進入了比賽,來了學校住在哪啊?(音樂學院暑假教室、寢室全部貼封條,工作人員全部放假)。因此直到放假二周后的7月16日,學校才接到組委會通知我們進入復賽的通知。這時距離比賽也就只有不到28天的時間。聲樂系主任余惠承老師和我二人趕緊跟合唱團的學生們挨個打電話,讓大家買火車票趕緊回到學校排練。一方面我們還要跟學校已放假的各個部門溝通,安排排練教室和學生的住宿。與此同時,我也開始著手準備復賽與決賽的六首參賽作品。 在此,要格外感謝合唱界的專家王秀峰先生(國家一級指揮、中國合唱協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合唱協會原會長)的鼎力支持,幫助團隊從選曲目直至比賽,都給予了我們無私的幫助。
從選曲上來看:
復賽的三首作品:
1、《黃昏之歌》(柯達依 匈)
2、《越調·小桃紅》(楊果 元 曹冠玉曲)混聲版本
3、《波西米亞人之舞》(選自歌劇《卡門》 比才)
決賽的三首作品:
1、《故鄉之戀》 西藏昌都弦子 瞿希賢改編
2、《大江東去》 蘇軾詞 青主曲 瞿希賢改編合唱
3、《鈴兒響叮當》 爵士版本
由于在國際合唱比賽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很多外國合唱團的演唱風格非常多樣化,色彩斑斕,絕對不止是一種風格,這樣聽眾和演唱者都很放松。而原先我和我的團隊都在以室內合唱的嚴格標準在要求合唱隊,“高位直聲唱法”、哼著唱,狀態不能掉下來等等。可這樣一場音樂會下來,無論是合唱團員還是聽眾總覺得有點聽覺和視覺疲勞。(面罩、腦皮子一直繃著畢竟很累的)。因此在此次比賽選擇作品中,我們也在積極的進行嘗試,能否在曲目的選擇上盡可能的有布局的安排,同時在要求合唱團演唱不同風格的作品時,通過調整轉變不同的共鳴腔體,使聲音為作品的風格服務。
復賽的第一首《黃昏之歌》,無伴奏合唱,匈牙利大師柯達依的作品。看似簡單,也是我認為六首作品中最難表現的,短短35個小節作品就結束了。虔誠的心靈的祈禱,女高音主題聲部高位直聲和Legato的唱法相結合。下方三聲部A T B和聲性的和弦色彩轉換進行,循環換氣演唱。 作品短小精煉,單樂段及其變化重復,結構美最為珍貴。
復賽第二首《越調·小桃紅》,無伴奏合唱,取自元朝楊果的詞,華中師范大學曹冠玉老師譜曲。以往大家肯定聽到的最多是女聲版本的《越調·小桃紅》。作曲家原本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各寫了一首,均為混聲合唱,《小桃紅》便是其中的春。作曲家為了我們此次參賽,特意把混聲版給我們,親自到排練廳來指導,并根據團隊演唱的效果進行修改加工,因此此曲也是在排練的過程中幾經修改才得以最終成型。越調,古代元曲的曲牌,民族風格的行腔咬字在這首作品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引子部分的領唱有昆曲的戲曲成分,合唱部分的主題又是民族性的古曲風格。需調整鼻咽腔的共鳴腔體才能得到這樣有民族風格的聲音。第二首這樣的布局使得前后音響層次上,與第一首《黃昏之歌》形成了鮮明的中西文化之間的對比。
第三首《波西米亞人之舞》選自歌劇《卡門》,法國作曲家比才譜曲。這首不但又與第二首之間形成音響上的對比,也可以在復賽的最后充分發揮聲樂系學生聲音上歌劇演唱的特點。如同《黃昏之歌》下方三聲部A T B一樣,也是以和聲性的和弦轉換為主,始終以舞蹈節奏的和弦變化以Staccato的演唱方式進行,這樣演唱者是極累的。特別是其中女高音聲部“卡門”這一女性的形象如何在演唱中表現出來,也著實讓我和學生們費了很多心思,看歌劇、揣摩、感受那一時期這一象征著追求自由女性的人物的性格特點。
決賽的三首作品在選曲布局上也類似:
1、《故鄉之戀》 西藏昌都弦子 瞿希賢改編
無伴奏合唱 展現了對故鄉的眷戀之情。調性上的轉換和聲部間的銜接也比較明顯。這首作品我們也采用了循環換氣和Legato的方式演唱,以展現其綿長悠遠。
2、《大江東去》 蘇軾詞 青主曲 瞿希賢改編合唱
復賽決賽的六首作品中,這首也是我們排練的重難點。詞為宋代豪放派詩人蘇軾,曲為近代作曲家青主,瞿希賢老師改編合唱。在學習排練這首作品時,我們明白了古代詩詞的上闋、下闋在這首作品中的關系,蘇軾這一大文豪在此作品中對幾千年人類歷史文化進程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感嘆,對三國古戰場的描繪、對三國重要歷史人物周瑜的崇敬之情,又對自己一生不得志的無奈之心。“人生如夢,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內心的矛盾與隨后回到現實中的豪放。同樣這首作品也能更好的展現聲樂系學生的演唱特點。
3、《鈴兒響叮當》 爵士版本
記得在2008年第六屆世界合唱比賽(紹興)的比賽中,聽到了評委之一的荷蘭籍指揮約翰·魯茲Prof. Johan Rooze的講座.〈 HOW TO MAKE THE SINGERS FEEL THE RHYTHM〉如何讓歌手感受到節拍。包括黑山爵士書籍上的學習,爵士作品節奏的重音,演唱的音色都需要在這首作品中細細的揣摩,讓合唱團員動起來,加進打擊樂器,SWING搖擺著演唱。這首作品的音色也不同于其他五首,通俗流行唱法演唱,最后尾聲高潮處還要真聲演唱。
很感謝學生們,是他們的熱愛、堅持才有了最后六首作品26天時間內的成型,當然還包括反復演唱修改《越調·小桃紅》的時間。在武漢排練的26天內,學生們住在學校安排的招待所內,四個孩子一個標間。我們每天下午晚上兩塊時間集中排練,為了能夠安靜的聽到和聲,清晰的進入每一句的音頭,做到齊、準、合。武漢40多度的高溫天氣下,我們堅持把噪音極大的老式空調關閉掉。
我們這群熱愛合唱、熱愛音樂的瘋子,每天在臭汗如雨的排練廳內像蒸桑拿一般老老實實一絲不茍的堅持著。26天的排練中,除了大團的正常排練,我們也把41個人的團隊按照SATB的聲部分為四人小組進行檢查,保證每個人對作品演唱的準確度。四人小組的分組也使得最后我們在舞臺上有了交叉的隊型。無論聽眾在任何方位,聽到的都是四部和聲。不會因為坐在音樂廳的哪一邊只能得到高聲部或低聲部音效的弊端。在最后從武漢輾轉去哈爾濱的旅途中,我們經北京轉硬座車到哈爾濱,復賽比賽時,很多學生因為旅途的勞累喉嚨發炎,我心疼不已。沒辦法,只能堅持。這時我也在想,無論什么獎都好,我們只要把自己心中想唱的歌唱出來,把作品像平時排練一樣完整的展現出來就好。讓聲部長把菊花發給大家降火、再去買來雞蛋沖水讓大家喝雞蛋茶降火,盡力讓孩子們把嗓子恢復到平時的正常狀態上去。
復賽前的走臺,許多團隊都完整的把幾首作品從頭全部唱一遍,我不太喜歡這樣的走臺方式。走臺是要合唱團適應比賽場地的音響效果,我則主張只唱每首作品的開頭,利用走臺的寶貴時間多次反復的磨合作品的開頭,這樣合唱團心中每個人就有數了,隨后的發展及高潮部分也會順理成章的進行下去,同時也會因為走臺時沒有唱后面部分,在正式比賽時留有新鮮感,必然團員會精力集中的演唱下去。如果走臺時完整的演唱,唱的好的話正式比賽時則會有所放松,唱的不好的話則更會加重心理負擔。決賽(圖2)前沒有排練場地和走臺,我們就在比賽場館的馬路上圍成圈,站在大街上排練。
王秀峰老師也在賽前發來短信,讓我沉著冷靜,相信團員,注意好每首作品不同的速度和風格,我也爭取在賽前和大家一起把作品的重難點在腦中重新回憶幾次。
在最終站在領獎臺上拿到銀獎獎杯時,我向觀眾席的學生們深深的鞠躬,是他們的熱愛、堅持。才有了最后手中沉甸甸的獎杯,結果是次要的,過程更為重要。很多孩子下來都說,這個過程雖然苦,但是確實永遠值得回味,大學四年的這個暑假讓人永遠不會忘懷。在排合唱的過程中,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原本沒想到自己能吃得了的苦也扛下來了。“歌于聲,本于心”,希望我們永遠能乘著歌聲的翅膀,把心中的歌唱出來。熱愛著,堅持著!
(作者單位:漢口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