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空間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重要范疇。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闡述了新世界觀,這是工人運動與共產主義的實際結合,也是一場空間革命。揭示馬克思、恩格斯的空間理論,對研究資本主義的發展、實現共產主義社會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空間 共產黨宣言 空間革命 當代價值
《共產黨宣言》發表于1848年2月,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最杰出的文獻之一,它作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性著作,作為世界上無產階級政黨的第一個黨綱,作為列寧所說的每個覺悟工人必讀的書籍,公開發表已有160多年;對于160多年以前的歷史文獻,從何種角度解讀,需要思考。筆者從空間角度出發,試圖論證《共產黨宣言》在當下仍具有現實意義,并對其當代價值作了進一步說明。
一、空間視域下的《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宣言》在空間語境中,要表達的就是空間革命的內涵。空間革命有兩層涵義,一是聯合行動。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認為,“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不斷的強調“聯合行動”對于共產主義運動的意義,他們認為只有工人階級只要在更為廣泛的范圍內聯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與資產階級對抗的聯合的階級。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工人階級“斗爭的真正成果并不是直接取得的成功,而是工人的越來越擴大的聯合。這種聯合由于大工業所造成的日益發達的交通工具而得到發展,這種交通工具把各地的工人彼此聯系起來”。到這里,已經清楚的看到了馬克思、恩格斯所構想的革命策略,其實質就是一場空間革命。二是空間聯合體。空間革命的一個層次是地理空間的革命,另一個是社會空間的革命。地理空間的革命是實現社會空間革命的基礎和前提,社會空間革命的勝利是地理空間革命的歸宿。我們甚至可以這樣理解,地理空間革命是共產主義革命的策略,或者說是革命形式;社會空間革命是共產主義革命的內在運動追求。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設想這樣一種社會空間的聯合體,“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空間革命就是這樣一場革命,無產階級借用大工業所帶來的交通工具高度發展的成果,通過在更為廣闊的空間范圍內聯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空間聯合體,這個空間首先表現為一種地理空間上的聯絡,從而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個與資產階級相抗衡的無產階級聯合體,最終推翻資本主義社會。這種無產階級的運動,就是空間革命。但是,僅僅從無產階級利用地理空間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層次來理解空間革命是片面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不僅表達了這樣一種空間革命的策略,更是將空間革命的最終目的勾勒的出來,就是要建立一種更為社會化的空間體系,馬克思、恩格斯這樣標示這個社會化的空間狀態“工人沒有祖國”。
首先,空間革命需要“歷史舞臺”。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揭示了資本家們空間策略的實質就是制造空間差異、進行空間侵略、造成人空間異化狀態的結果。如何改變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存在的空間問題?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看到了空間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初期有著促進其發展的作用,也從中捕捉到了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空間越來越顯現為資本主義社會滅亡的一個平臺。在這樣一個資本家們搭建的平臺上,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這個歷史舞臺是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雖然它不是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但是,它是不可或缺的。“歷史舞臺”的客觀實在性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具體體現。
其次通過空間革命,實現無產階級的聯合,“工人沒有祖國”。《宣言》中這樣概括無產階級的存在狀態,“在這個階段上,工人是分散在全國各地并為競爭所分裂的群眾。”正是如此,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無產階級進行空間革命的最初目標就是聯合,是無產階級在更為廣泛的空間內形成一個階級聯合。“斗爭的真正成果并不是直接取得的成功,而是工人的越來越擴大的聯合。”同時,《宣言》特別的指出,無產階級的聯合并要擺脫資本主義聯合的控制,要從一個資產階級聯合的附庸產物主動的蛻變為一個自覺的革命的聯合體。這個聯合體的目標不是與資產階級為伍一起反對“專制君主制的殘余、地主、非工業資產者和小資產者作斗爭”,無產階級要提出自己的革命目的,創造屬于無產階級革命的活動場所,因為,以往的“整個歷史運動都集中在資產階級手里;在這種條件下取得的每一個勝利都是資產階級的勝利。”
最終實現無產階級的空間革命的勝利。這既是當今無產階級的斗爭形式,也是無產階級進行空間革命,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指出了,無產階級的空間革命開始于一個局部的地域,或許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也就是“地方性的斗爭匯合成全國性的斗爭”。然后,《宣言》中設想的無產階級革命將在整個世界范圍上進行一場空間革命。這就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最后所倡導革命路徑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也就是“匯合成階級斗爭”。
二、《共產黨宣言》的空間價值
《共產黨宣言》批判了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提出了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偉大藍圖。表達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性,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現實困境。從批判資本主義到實現共產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洞見了這樣一條路徑:空間革命。
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到,空間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客觀存在的范疇。在理解馬克思、恩格斯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過程中,應當看到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到資產階級興盛的今天,就是一場空間侵略,利用空間差距,造成空間異化的過程。所以,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發展史,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完成了一個完整的“批判——革命”式的空間理論。
三、結論
任何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空間,空間理論不僅對研究資本主義的發展有批判意義,更對社會主義的建設有啟迪意義。不僅在《共產黨宣言》中有馬克思、恩格斯空間理論的影子,在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作品中,也透漏著空間革命的氣息。當今社會,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空間理論”更加值得重視,并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用。
參考文獻:
[1]余源培 吳曉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本導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2]楊春貴. 38位著名學者縱論馬列主義經典著作[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2.
[3]陳天.論《共產黨宣言》中空間批判與空間革命理論[D].河北師范大學,2011.5.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