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被列寧譽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最有天才、最淵博的傳播者之一:的保爾·拉法格,是法國和國際工人運動的杰出領袖,不僅對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作出了新的闡釋,而且還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社會結構理論特點,為推進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的傳承與創新做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 社會結構理論 保爾·拉法格 “兩種環境”理論
一、拉法格在對饒勒斯唯心史觀的批判中捍衛了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的唯物史觀根基
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第二國際中正統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的爭論正式爆發,而法國工人黨隨著議會選舉的成功,立即成為“修正主義者”。在法國工人運動的這一轉變中,讓·饒勒斯起了很大作用。他是法國“獨立社會主義同盟”的主要領導人,控制法國左派政治運動長達20年之久。
饒勒斯否定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對立,認為可以把二者合而唯一,直接攻擊和反對馬克思關于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的理論。拉法格運用唯物史觀有力地駁斥了饒勒斯的唯心史觀謬論,捍衛了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的唯物史觀根基。他指出,只有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和唯物史觀,才科學地說明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問題。人類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政治的、思想的、宗教的和哲學的各種意識形態對社會的發展都起著重大作用,但決定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本質力量卻是社會無知資料的生產。
拉法格還針對修正主義和法國一部分黨員認為共產主義只是人類的一個虛無縹緲的理想的觀點,根據經濟發展的必然性論證了共產主義的必然性。他強調是資本主義社會本身提供了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必要的物質基礎,共產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歸宿。
二、“兩種環境”理論的提出進一步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拉法格在馬克思唯物史觀和社會結構理論的指導下,創造性地提出了“兩種環境”理論,進一步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這是他對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的重大發展。
拉法格說:“人生活在雙重的環境里:在宇宙的環境或自然的環境里和在經濟的或他們自己所創造的人為的環境里。這兩種環境的共同的作用和反作用決定人和人類社會的進化。”這兩種環境,簡要地說,就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拉法格人為,自然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它在空間上沒有精確的界限,是一定范圍的人群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與之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它包括土壤、氣候、地質構造、礦產、山脈、河流、海洋以及動植物的分布等等。社會環境就是人們為了生活,為了使自己的機體免受自然環境的有害影響從事物質生產和其他活動所創造出來的環境。他“由經濟的、社會的、法律的和政治的關系,習慣、風俗、風尚、和道德觀點,常識和社會輿論宗教、文學、藝術、哲學、科學、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等等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所組成。”他把社會環境又稱為人為環境或經濟環境,指出這種環境是隨著人和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的,是人們為了生存而自己創造出來的。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因素、成分的變化發展改變著人類本身,制約著人的肉體和道德關系。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因素處于不穩定的經常變化之中,因而使人類社會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要了解社會的發展規律,就要掌握社會環境各因素的性質和特點。
對于兩種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拉法格認為,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它們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人類的早期,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大,對人種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從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來看,社會環境卻起著主要的、決定性的作用,并且人們通過自己的活動,這樣那樣地影響和改變著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進化是及其緩慢的,但人為的社會環境的進化卻是一天比一天加速。正因為如此,人類的歷史和動植物的歷史相比較就帶有異常靈活的性質。處于極不相同的自然條件的不同人種的民族,只在他們社會發展的同樣水平和同樣復雜程度的條件下,社會環境的樣式才是彼此相像的,即有著大致相同的家庭、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大致相似的意識形態。否定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和片面夸大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是不對的。
拉法格認為,要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的本質,發現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應主要的研究對社會發展有決定意義的社會環境。當然,認識了社會的一方面并不一定能得出科學的結論。在考察社會環境時,主要應把握社會環境中最不穩定的、經常在數量和質量上發生變化,并且是社會環境各部分中最能動搖整個建筑的生產方式。只有了解生產方式,人們才能了解如何從事物質生產和形成什么樣的社會關系,從而探索出社會的政治、宗教、哲學、文學等意識形態發展的趨向。這樣,拉法格就在堅持唯物史觀的基礎上,闡明了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闡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
拉法格的“兩種環境”理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他不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內在矛盾入手來揭示生產方式對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而只是從環境入手來揭示生產方式對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這使得他過于強調從經濟環境來考察社會結構,而較少關注到經濟環境與人的實踐活動的關系;他著重論述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卻忽視了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這就使得他對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的捍衛和發展主要在于一種表層的注釋。但是,盡管如此,拉法格仍不失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著名理論家和宣傳家,不愧是“巴黎這個光明之城的一盞明燈”照亮了法國乃至整個國際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爭取自身解放的革命道路。
參考文獻:
[1]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思以后的馬克思主義[M].李智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莊緒策.不容遺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J].北京: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2).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