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伴隨著信息傳播和輿論監督環境的變化以及我國新聞體制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以及記者自身成為了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有贏得聲譽的“媒體青天”,也有獲得罵名的“媒體腐敗”。由此引發了對新聞記者需不需要社會影響力、記者角色如何審視和定位等問題的新一輪思考與討論。
關鍵詞 新聞記者 焦點 思考
一、焦點現象
1994年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的獲得者—凱文·卡特,在他的獲獎作品《饑餓的女孩》中,一個瀕死的小女孩匍匐在地,身后不遠處一只禿鷹似乎在等待她的死亡。這張照片在《紐約時報》首發后舉世震驚,成為南非兒童苦難的一個標本,凱文·卡特名聲大噪,同時又受到指責,有評論家稱他見死不救,是另一只禿鷹,這位攝影記者受不了輿論的壓力自殺身亡。
社會角色體現著人們對特定社會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記者是社會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公眾期望記者按照社會、受眾的需要履行必須的權利和義務。從職業化的角度講,其基本職責是發現新聞,捕捉信息,客觀公正地報導事實真相,使公眾了解所置身的環境,采取正確的思維和行為。
記者這一特殊的角色就注定了他們要站在風口浪尖之上,成為輿論關注焦點,凱文·卡特的自殺身亡實際上也就是焦點的現象的結局。
二、出現的原因
1、角色與利益的矛盾極化
在實際生活之中有的記者扮演了“包青天”的角色,許多新聞單位都出現了敢于仗義執言的記者,不但奮筆疾書,甚至通過個人力量為民請愿。比如記者孫春龍是第一個在紙媒上揭露三聚氰胺的人,也發起老兵回家活動,慰藉滋潤了很多為國出汗流血的無名英雄的心。
同時也有一部分記者角色的錯位和越位貪污腐敗、利益熏心。有的記者借著自己的身份和可以進行的活動,他們的前線工作不是去挖掘價值新聞卻是去專門找一些陰暗來要挾,擴充自己的腰包,在記者這個神圣的職業之中遇見這樣的害群之馬無形之中就增大了不良影響,再加上現在社會的一些“仇官”、“仇富”心理的影響使得這樣的負面新聞更受到大肆渲染,這也就成為了一個熱點性問題。
2、角色與責任的矛盾極化
記者這樣的比較特殊的角色也就決定了承擔著不一樣的社會責任,可是現在的實際中社會責任和道德倫理一直存在沖突,當記者的高度職業化的做法,更容易引起更大的輿論的關注度,如果記者的所作所為違反了道德倫理,或者缺失了道德底線,哪怕他換的的是十分有價值的新聞,依然難逃社會大多數人的反對和謾罵,可能和凱文·卡特的結局就是一樣的。
恰好相反,另一方面,記者在二者發生沖突時堅守人性與倫理,同樣容易引起輿論的關注,然而大多數獲得的是贊賞。例如在2006年被許多網友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女記者”的曹愛文。一個普普通通的記者,在遇到少女遇難的現場,不會急救卻能想到打電話詢問120活學活用,或許曹愛文的技術不夠穩當熟練,但非常時期采取非常措施。現場的大多數人呆呆的佇立無能為力,而曹愛文忘卻了自己的主要目的——采訪,人性的光輝在她身上閃爍,做為一個女人,一個懷有悲憫心懷的女人,豈能眼睜睜的看著一朵剛剛綻開的花朵凋零。
三、影響
新聞記者成為輿論關注焦點現象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記者可能由于自身的兢兢業業,能夠在平凡的崗位上面發光發熱,真正扮演青天的角色,確實能夠幫助人民解決政府或者社會忽略的生活;同時極化事情出現可能使記者迷失自己的方向,忘記自己的職責,變成一個社會的吸血鬼,他們的鼻子整天嗅的就是社會的陰暗,他們將這樣的黑暗找到不是為了能夠更好的解決,還給大家一個朗朗乾坤,而是為了能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富裕,也增加百姓的仇恨和輿論的批評。
四、今后措施
1、榜樣的力量
記者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職業,往往自身容易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記者必須接觸新聞現場、新聞事件、公眾人物等,記者的作為必然受到公眾的關注。這是由記者的職業特征所決定。此外,新聞界、媒體行業同樣需要注重宣傳,同樣需要樹立榜樣。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社會發展和受眾需求發生著新的變化,使得媒體市場競爭加劇,出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媒體必須采取相應的競爭措施和手段。而自身的宣傳是不可或缺的。一個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榜樣的帶頭模范作用。新聞行業也不例外。樹立先進,表彰典型不同于作秀或者炒作。它有利于激勵媒體和記者自身的發展與競爭。
2、增強記者團隊公信力
一個記者首先應該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明白自身對社會公信力的重要性,明白自己的職業決定了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能影響社會公信力,記者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可能提升社會的影響力但是另一方面一旦一個記者的自身定位不準確,做了有損形象的事情,公信力的損失只會變得更快,記者擔當的是信息的傳播者,因此他不能把成為輿論焦點變成自己的工作的目標,并且上述兩種最易成為輿論焦點的情形中,分別有積極和負面的兩類,新聞記者如果在處理那些矛盾時沒有作出正確的選擇,將會損害記者形象,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社會和諧安定。
以社會公信力為判斷標準,只要有利于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發揮社會共信力作用或者增大社會公信力的,都是積極的。當一個記者面臨著抉擇之時,就需要一個判定前進方向的標準,來使自己走上一個很好的道路,新聞記者應該始終堅守作為社會信息傳遞者的角色職責,以滿足受眾的知情權、服務社會公眾為最高職業追求。但同時,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社會公民,又必須遵從相應的社會道德規范。當角色發生沖突時,新聞記者應該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把記者角色應盡的社會義務和責任放在首位,自覺地做到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團體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媒體利益服從社會利益。
參考文獻:
[1]鄭瑜.記者角色與社會責任[J].當代傳播,2007(1):1.
[2]展江,白貴.中國輿論發展年度報告2003-2004[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78.
(作者單位:延川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