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元代開始普遍流行紙質的水墨畫,而始于唐代的青花瓷以它獨特的水墨氣質在元代傲立瓷界,其中的奧秘耐人尋味。本文中,筆者將透過元青花的歷史文化背景,從它的藍白色調美、繪畫美與構圖美這幾部分來探究元青花的裝飾魅力。
關鍵詞 元青花 水墨 藍白 構圖
道古論今,元代給了青花藝術重生的機會,將青花瓷推向了世界,也讓世界了解了中國。元代是中國青花瓷從發展過渡到成熟的階段,因元青花瓷的存世數量很少,但欣賞價值很高,成為國內外收藏家的垂涎之物。
一、藍、白的色彩魅力
水墨畫用“墨分五色”來表現濃淡枯濕遠近前后的效果,演變為青花中的“料分五色”: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和影淡。在繪制圖案時筆吸滿料水,利用不同濃淡的料水進行瓷繪,讓青花在虛實收放中呈現一色之變化。青花對白地的選擇,透出青色國畫般的藝術形象,從感官上來說是最適宜的,清白相映、幽靚蒼翠,充滿著藝術魅力。從視覺上來說,青花瓷艷而不俗,鮮而不佻,明朗而安寧,既能近賞,又能遠看,達到“遠看顏色近看花”的效果。
元青花的鈷料有國產和進口兩種,國產鈷料產于浙江、江西、云南一帶,由于成分中高錳低鐵,發色灰暗;進口料有蘇料(蘇麻離青)、回青、洋藍(回回青)三種,是低錳高鐵型青料,其中蘇料是元青花中最主要的鈷料,其呈色青翠濃艷,伴有暈染、鐵銹斑、錫光、下凹等獨特的現象。所謂暈染,就是凝聚的鈷料在燒成后產生的一種青色發散現象,就似一滴藍墨水滴在生宣紙上逐漸化開的形狀;鐵銹斑是由于蘇料含鐵量高,在青色濃厚之處析出的黑色斑點;錫光是指元青花瓷器黑斑上泛出的光澤;下凹是指在青料較深的圖案部位上有凹下去的現象。這些別有韻味的料痕,正是使用了蘇料后才有的呈色效果,形成了元青花瓷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藍與白的審美文化
水墨畫中的墨是黑色的,按五行對應水,“水色黑”;方位中對應北方,“黑是北方正”,月季中對應孟冬,象征了陰極。在周易中,黑色象征了地的顏色。青花瓷與水墨畫的緣分,基于古代思想認識的五行五色觀,青色對應著木、東方、春天、肝臟,所謂“青是東方正,綠是東方間,東為木,木為青,水刻(克)土,土黃,并以所刻(克)為間,故綠色青黃也”,在與綠色的比較中說明青色的正宗清純。青色也一直是中國瓷器所追求的顏色。從商周原始瓷青釉開始一直到元代,沒有停止過表現青色臻于完美的步伐。正如梁同書《古窯器考》云:“陶器以青為貴,五彩次之。夫瓷器之青花、霽青、大釉,悉皆青料,晉曰‘縹瓷’,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過天青’,吳越曰‘秘色’。其后宋瓷雖具諸色,而汝器宋燒者淡青色,官窯以粉青為上,哥窯、龍泉窯其色皆青。”
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對青白二色情有獨鐘,《元史》記述的帝王旌旗、倚仗衣物常為白色;絲綢之中,有白紗、白羅、白絹、白綾”。馬可·波羅記載當年的情景:“每逢新年,舉國衣白,四方貢獻白色的織物、白色的馬匹,人們互贈白色的禮物,以為祝福。”青色(藍色)在蒙古族象征著興旺、永恒、堅貞和忠誠,是最高貴、最神圣的顏色,蒙古人的地名、人名都喜歡用“青”字。例如現在的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就是“青城”的意思。
三、水“墨”裝飾技法介入
元青花瓷的裝飾藝術是與當時風行的審美情趣密切相關的,受到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影響,呈現出獨特的水墨畫風,它將唐代藝術的雍容華貴和宋代藝術的精巧秀麗融合于一體,形成了一種清新雅致而又雄壯渾厚的神韻。唐宋皇家畫師,多喜歡雙鉤填色,偏于物象的形真,規矩的攝取,忽略筆墨滲化張抑的韻味。“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就是北宋時期工筆、寫意畫家的不同待遇。雖然蘇軾倡導的文人畫自北宋起試圖與院體畫抗爭,但是它作為一種潮流,還要從元四家算起。
青花瓷繪與水墨畫都是用水和毛筆作畫,這也就決定了青花藝術與水墨畫語言的完美契合。元青花瓷畫對傳統繪畫中的描法如高古游絲描、丁頭鼠尾描、柳葉描、減筆描、混描等多有使用和借鑒。在皴法上也有大斧劈皴、小斧劈皴、近鱗遠點皴等。在樹木的繪畫中也有大量采用了點葉法中的“個”字點、“介”字點、竹葉點、松葉點等。墨法有透疊法、差疊法,主要靠“紙墨”相發,偶然性強。
四、元青花構圖的多樣性
元青花瓷的器型種類繁多,不同的器型配上不同的紋飾構圖。青花藝術與水墨畫藝術的相通性,都是在有限的二維空間內考慮青白的疏密布局效果,元青花瓷在紋飾構圖方面大量汲取了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如謝赫的《古畫品錄》中提到“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其中,“經營位置”指的就是繪畫中的構圖布局。中國的透視方法很靈活,運用散點透視,講究布局、賓主有序。元青花的裝飾一改唐宋以來青花瓷器紋飾簡單、器物精巧的風格,轉而走向大氣、繁密的風格,從器口到器足,層層疊疊,繁而不亂。繁密多層次的布局,是元青花典型的構圖特征,除此之外,元青花還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構圖形式。
五、結束語
元青花的裝飾魅力從內而外張揚著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它將文人格調移植到了青花瓷上,提升了陶瓷這種日常生活用品的文化價值,通過瓷器這一媒介將文人士氣的風骨情懷散播到了民間,對尋常百姓的審美品位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后來明清乃至現代瓷繪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六慶.中國陶瓷繪畫藝術史.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105-131.
[2]律海明,關于元青花的思考,文物鑒定與鑒賞,2012(9):99-102.
[3]齊彪.邱元紅,“青花五彩”與“墨分五彩”.中國陶瓷工業,2009,(5):37-39.
(作者單位:景德鎮陶瓷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