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醫療衛生報道也日益成為新聞媒體悉心經營的重要選題。然而,近年來一些媒體過度追求轟動性、時效性,而導致衛生報道出現片面、甚至失實的傾向,進一步傷害了原本已日漸緊張的醫患關系。醫改背景下,媒體如何客觀公正、富建設性地開展衛生報道,如何為構建和諧醫患、重塑社會對醫療的信息建言獻策。這些,都考驗著媒體的社會責任心和創新思考力。
關鍵詞 報道誤區 辯證思維 輿論引導 立足“民生”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越來越關注與切身利益相關的衛生工作,醫療衛生報道日益成為全社會和新聞媒體關注的熱點。這種趨勢,除了體現在量上節節攀升外,報道的范圍也越來越寬泛。
科學的媒體報道,能正確把握醫療衛生報道的尺度和力度,在構建和諧醫患中起著重要作用。但同時,也有少數報道或追求轟動效應而過度炒作、或囿于“老套路”難出新意。新的歷史背景下,傳統的衛生報道模式正在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媒體應該如何面對?
一、立足和諧醫患大局,理性報道注意規避誤區
當前我國正處于加快發展的轉型期,同時也是矛盾凸顯期,衛生領域更是如此。由于衛生事業發展滯后于經濟和其他社會事業的發展,與仍不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比較突出,群眾“看病難、看病費”的呼聲強烈。
總體上說,媒體的報道是客觀公正的,但也有一些不好的傾向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
一是過度炒作。媒體業競爭加大的情況下,如何抓住讀者的眼球成為一些媒體追求的主要目標。他們偏愛選擇一些特殊個案給予大篇幅、長周期的報道。這種明顯過度的報道,往往會傳遞給公眾一個錯覺,以為事態很嚴重,已經是當前主要問題。其結果,除了會導致公眾認知出現偏差,其強勁的沖擊力和影響力甚至會給新聞當事人或當事醫院造成無法挽回的名譽損失。
二是妄下結論。目前,醫患糾紛每年在以20%-30%的速度增長是不爭事實,但這其中的原因十分復雜,記者僅憑個人判斷或者社會輿論導向而輕易做出是非結論,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如安徽泗縣的疫苗反應事件發生后,不少媒體未經深入調查、未等權威部門發布調查結果,就擅自在報道中進行“診斷”,將其定性為“毒疫苗”,引起社會恐慌,致使許多地方暫停疫苗接種,嚴重影響了正常的計劃免疫工作。而事實上,這只是一起違規的集體接種甲肝疫苗導致的群體新陰性反映,所涉及的疫苗質量完全合格。
三是負面報道過度集中。輿論監督是媒體的職責之一,適度的負面報道對促進行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也要注意,負面報道若過度,則會誤導公眾、讓整個行業受傷。應注意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在量上的平衡。
要糾正這些錯誤傾向,我們就必須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站在歷史的高度,以全局視野、辯證思維來分析評價我國的衛生事業。
世界衛生組織曾稱贊我國用最低廉的成本保護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勇立潮頭,我們的新一輪醫改又已起航。這,是我國衛生事業的主流。在這一前提下,醫療衛生行業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不足、醫院創收壓力大,比如“紅包”、回扣亂收費現象的存在,但這屬于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是支流。一個理性、成熟的媒體,要做到既不“放大”缺點,也不“縮小”優點,努力做到客觀、真實、公正。作為公眾訴求表達的主要渠道,媒體必須要用全局觀來審視當下醫患關系中的不和諧現象,努力構建醫患溝通的良好平臺,推動建立健康和諧的醫患關系。
二、辯證思維把握導向,增強報道的輿論引導力
凡事都有相對和絕對之說,失之偏頗就有可能導致嚴重后果,在醫患糾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敏感話題的報道中尤其要注意這一點。
在任何國家,醫患雙方都是一個永恒的矛盾。由于醫學專業知識的嚴重不對稱,醫生相對處于優勢地位,患者則是相對弱勢的一方。因此,我國醫患報道也自覺成為當下社會表達的有效方式,患者就診遭遇不公時,尤其偏愛尋求媒體的輿論幫助。從這個角度講,媒體本著從最大多數的患者出發、從維護弱者利益出發的考慮,批評監督醫療衛生行業的不正之風,是無可厚非的。但不可忽視的是,這其中存在一個報道者立場問題。由于具有對“弱者”抱有天然同情的傳統特質,媒體常常僅選擇從普通百姓的角度出發,借其對看病“痛苦經歷”的訴說,迎合公眾在現實生活中看病難、看病貴的切膚之痛,并以此激發了對醫生和醫療體制的控訴。
這種模式化的敘述習慣,雖具有很好的社會轟動性,卻讓醫護人員群體在話語空間上明顯處于弱勢,甚至被置于失語的處境。在這種“單維度”的報道中,新聞媒體成為訴訟一方的代言人,從“觀察者”變為“參與者”,也因此喪失了客觀公正的立場。這種沒有生命力的報道,不但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倒會誤導社會輿論,惡化醫患關系,甚至會激發患者一方采用極端手段傷害醫生、干擾醫院工作秩序。
作為醫療衛生服務的提供者,醫務工作者是人民健康的“衛士”。媒體在批評少數害群之馬的同時,更要尊重絕大多數兢兢業業奮戰在救死扶傷第一線的醫務人員。要堅持正面報道為主的原則,多挖掘先進人物的閃光點,多宣傳先進人物的高尚情操,注重用先進人物的崇高形象來引導社會輿論,推動和諧醫患關系的建立。
非典、海嘯、地震、洪澇、禽流感、手足口病、中毒事件、水源污染……近年來,各種突發事件頻繁發生,其后都有著醫療救援和公共衛生隊伍的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著猝不及防、涉及面廣、社會影響巨大等特點,對就對媒體報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驗。
及時“發聲”,是疫情出現后媒體必須要做的第一件事。疫情發生后的前一二天,是公眾最恐慌的時刻,新聞報道越快,流言蜚語就越少;新聞報道越深入,公眾的恐慌就越小。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多發的背景下,必須拋開“捂蓋子”的陳舊心理,爭分奪秒、迅速出擊,尤其是黨報等主流媒體更是要第一時間準確地發布有關信息,澄清事實、解疑釋惑,主動占據輿論制高點。經驗證明,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只有充分尊重公民知情權,才是消除公眾恐慌、維護社會穩定的最有效對策,媒體是否能做到這一點,會直接影響到危機應對的效果。比如2007年安徽阜陽等地爆發的手足口病疫情,在病毒被確認之前,即已造成多名嬰幼兒死亡,一時間全省上下凡有幼兒的家庭都惴惴不安。為了化解百姓心中的恐慌,記者多次采訪疾控專家、臨床診療專家等,全面詳細地報道了病毒的種類、感染途徑、發病情況等,告知公眾該病完全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及早就醫能有效避免患兒轉為重癥,從而有效引導了輿論走向,化解了百姓心中的恐慌,為全省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立足“民生”深度取勝,大膽創新突破“套路”
在媒體圈,有一個基本達成共識的觀點,認為衛生新聞天天圍著醫生病人轉,很難寫出新意,提筆起來總是治病救人的“老套路”。其實,所謂套路,也正是規律。用心研究,掌握了“套路”并努力突破“套路”,也就實現了報道的創新化。反觀現實中,大多衛生新聞或是隨著季節變化提醒百姓預防流行疾病的“四季歌”,或是某醫院取得何種醫療技術新突破,或是某醫院響應號召推出便民措施等,這些報道囿于常規化、表面化,難以把握衛生事業大局,更不能從深層次切入正在進行中的醫改話題。由此引出了一個話題:創新衛生報道的突破口在哪里?
四、突破口,便在于“從民生視角出發”
醫療衛生領域矛盾多、問題多、焦點多、難點多,近年來,從鼓勵社會力量辦醫、推行按病種付費、實行大病保險、簽署拒收“紅包”協議、實行“醫藥分開”等等,醫衛行業新政策紛紛出臺,這每一次改革探索都深刻影響著公眾的生活,也自然都成為衛生報道的重要選題。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問題雖不同、政策雖多樣,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改善民生。媒體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民生視角出發,注重采寫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報道,客觀科學地在醫改背景下報道群眾的感受和建議,也就找到了最貼近群眾的那個“點”,在普通平凡的新聞事實中挖掘出了不普通、不平凡的新聞,從而使報道更勝人一籌。
衛生報道具有非常強的專業性,作為媒體、作為衛生領域的專業記者,也因此需要比一般讀者更加尊重和了解醫療衛生工作的特殊性,通過報道,不斷地把科學的精神傳遞給公眾,最終建立全社會對醫學探索性和風險性的共識。
每一種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背后都有著深刻的體制或機制原因。新聞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不能僅滿足于描述性敘述事件,而應直面問題、更進一步,心懷探究精神,從“是什么”追問到“為什么”,挖掘一些深層次的東西,為醫療體制改革提出建設性、思考性的意見。
比如久為百姓詬病的“看病貴”問題,其成因錯綜復雜,涉及藥品招標采購機制、藥品流通體制等諸多方面。若媒體報道僅限于發怨氣、表不滿的淺層次,非但對醫療體制改革給不出有益借鑒,反倒還容易激化醫患矛盾,使群眾對醫院的成見進一步加深。因此,媒體報道不能僅僅滿足于告訴人們藥價虛高讓百姓如何難堪,更應告訴人們需要藥價的背后隱藏著多少“灰色利益”、醫藥流通中從藥廠到患者究竟有多少環節、醫療服務體系究竟怎么設計才科學……正是這種順藤摸瓜的“制度性”追問,才能不斷把媒體報道推向深入,使“套路”中顯出新意,從而為體制創新察民意、聚民智。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安徽日報社文化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