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中國最熱的經濟新聞當屬阿里巴巴登陸美國紐交所,電商可謂是中國經濟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當人們把眼光投向天貓 、京東、亞馬遜等電商巨頭時,河南本土電商——幸運商城正在中原地區深耕細作,欲將城市“電商化”。
城市電商化
“人人都在上網,家家都能聯網。城市電商化就是所有人都參與其中,所有的商品都可以通過電商運營。”幸運商城總裁劉新宇這樣理解城市電商化。
電商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呈現出普遍化、深化和細化的趨勢,在行業上表現為市場不斷細分,在空間上表現為區域化、本土化。城市電商立足于區域市場,為本土中小企業、商家服務,為本地消費者解決切身的生活問題,成為電商發展的又一趨勢。
河南本土電商幸運商城,由中國進達集團巨資投入,提出“三為一體”互聯網購物模式,以“一公里服務、一公里物流、一公里售后”為基礎,旨在走完電商最后一公里,實現城市電商化。
幸運商城將B2B、B2C、C2C、O2O四種模式融合,不僅為廠家、商家打造了一個更大的銷售平臺,而且為消費者營造了一個方便迅捷的購物環境,形成電子商務生態圈。
B2B平臺,幸運商城聯合眾多企業打造一站式批發的商品交易平臺。在幸運商城網上平臺,幸運商城提供信譽保證,中小商家從廠家提貨可以享受批發價,無需保證金、加盟金和預付款,不存在壓貨風險,可隨時調貨。
B2C平臺,商家以一線品牌為主,吸引河南本土各個行業具備實力和潛力的廠家入駐;消費者在網上訂貨之后,既可以選擇廠家直接發貨,又可以選擇直接到當地的實體店取貨,如需退換,直接找當地實體店協調。幸運商城在河南每個城市都有分支機構,售后服務延伸到每個城市,實現在當地解決消費者的各種服務要求。
幸運商城著力打造C2C和O2O平臺,解決傳統店鋪房租高、人力成本高等問題。中小商家通過幸運商城獲得廠家和消費者資源,在線下只需要一個產品體驗店,使消費者體驗產品,獲得訂單后,再通過幸運商城向廠家預訂產品。這種“小而美,小而精”的體驗店,運用輕資產的運營模式,不僅降低房租成本,而且消除了庫存成本。
深耕細作本土市場
本土電商雖然不具備電商巨頭們的雄厚的資本、豐富的電商經驗、成熟的團隊,但是最大的潛在優勢是接地氣,要將潛在優勢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則需要對本土電商市場的深耕細作。
幸運商城作為一個全面的電商平臺,不僅為商戶提供技術支持,而且解決了商戶的推廣宣傳促銷、會員推廣、售后服務、數據分析等問題,也是一個綜合服務平臺。
幸運商城推出的“我在中國”項目,商家無論規模大小,均可享受免費入網,通過幸運商城將企業介紹、產品圖片上傳到平臺,而且自動展現在所在城市的網站平臺。商家既可以實現網上宣傳的意義,也可以接受消費者的下單、預購和團購,實現線上線下互動。創業者在幸運商城創業可選擇性強、風險小、利潤高,幸運商城幫助許多80后、90后年輕人創業,被共青團河南省委授權為“青年創業就業基地”“大學生創業就業基地”。
幸運商城在各地設有分支機構,根據不同的商家制訂不同的促銷方案。幸運商城充分利用O2O平臺,通過線上線下同時發力,聯合廣大的商家,舉行“城市360行,聯合讓利”活動。在線上,每個商家都有自己的粉絲會員,所有商家的粉絲會員通過幸運商城參與到同城的促銷活動中,形成規模效應。在線下,消費者參與看得見摸得著的促銷活動,獲取實惠。
城市電商與大電商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本土化電商立足于本地精耕細作更了解本土的消費者需求。幸運商城既能夠使消費者享受到本地的優質服務,又通過幸運商城獲得全國的優質商品。
消費者通過“返利派”平臺去其他電商平臺購物,幸運商城會返還一定比例的金額到消費者的賬戶,而且“返利派”的金額可以直接取現。目前80%的B2C平臺都與幸運商城具有合作關系,例如:京東、唯品會、紅孩子、卓越等。
移動電商是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趨勢,3月15日,幸運商城一周年慶典之際,幸運商城首次推出移動終端,幸運商城CEO韓煜表示,要實現城市電商化,要打造真正的“網上商都”。通過幸運商城的城市APP,商戶的信息隨時隨地出現在消費者的視線中,消費者能夠隨時隨地了解同城商家的信息。消費者通過手機端登錄幸運商城自動搜索附近一公里、兩公里的店鋪,為選中的商品下訂單,商家接到訂單以最快的速度與客戶聯系,及時送貨到家。
從業態上比較,幸運商城與阿里巴巴平臺具有相似性,阿里巴巴主營B2B業務、淘寶主營C2C業務、天貓主營B2C業務,三者相互促進,形成電商的生態圈。幸運商城兼有B2B、B2C、C2C三種模式,并通過O2O模式聯系本土商家,通過返利派聯系全國電商網絡。當然,這個體系還有許多發展空間,比如與B2B、B2C、C2C、O2O的深度融合,城市電商的物流保證,以及與阿里巴巴、京東等平臺的溝通效果。
城市電商化剛剛星期,許多探索都處于“進行時”,尚無定論。幸運商城的價值追求是使家鄉父老體驗到城市電商化的便利,打造電子商務示范城市,消費者體驗到快捷的消費方式,商家體驗到快捷的運營模式。這個過程中,既需要思考,更需要腳踏實地深耕細作的積累,只有積累到一定的厚度,事業才能達到相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