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認知行為療法對焦慮癥的治療作用。方法 將我院收治的100例焦慮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其中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應用認知行為療法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00%,對照組為72.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lt;0.01);觀察組復發率為6.00%,對照組為26.00%,觀察組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lt;0.01);兩組患者治療6周后,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人際關系、精神病性與其他項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lt;0.01),但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lt;0.01)。結論 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焦慮癥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認知行為療法 焦慮癥 療效
【中圖分類號】R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1- 0035-02
焦慮癥為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目前對其治療多局限于藥物,但遠期療效欠佳,不良反應多。認知行為療法包括認知重建療法與焦慮控制訓練,通過獎賞或處罰,強化或弱化某種行為,幫助消除與建立某種行為的方法,糾正患者對焦慮的錯誤認知,緩解患者軀體癥狀[1]。本研究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應用認知行為療法療效滿意,現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1年1月~2014年5月來我院就診的100例焦慮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焦慮癥的診斷標準。其中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18~58歲,平均(34.2±6.7)歲,病程0.5~9年,平均病程(2.75±0.63)年;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18~59歲,平均(34.5±6.3)歲,病程0.5~10年,平均病程(2.71±0.69)年。排除嚴重軀體性疾病者、腦器質性疾病者、其他神經癥等繼發性焦慮癥患者、有藥物或酒精濫用史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gt;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常規口服艾司西酞普蘭,起始劑量10mg/d,維持劑量不超過20mg/d,并根據病情在2周內逐步調整劑量。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認知行為療法:由1名認知行為訓練心理咨詢師與1名主管護師組成認知干預小組,醫護人員要與患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醫患、護患關系,多傾聽患者的訴說,了解其心理,態度平和誠懇。認知行為干預小組開始對觀察組進行認知重建與焦慮控制訓練,通過健康教育方式讓患者了解焦慮癥的臨床特點與心理社會因素,讓患者認識到自身的心理狀態,從中找出負性思維,使其認識到這些不合理信念或想法是自身不良情緒與行為的誘因,逐步修正這些不合理的信念與思維。同時接受合理的觀念,能用正確合理的思維模式去認知、評價周圍的事物[2]。同時教會患者使用放松技術進行呼吸和肌肉放松訓練。2次/周,40~60min/次,共治療6周。
1.3 療效評定
臨床療效按HAMA評分減分率為標準進行[3],痊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HAMA減分率≥80%;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或大部分消失,HAMA減分率50%~80%;進步: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HAMA減分率30%~50%;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或加重,HAMA減分率lt;30%。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病例×100%。采用國際通用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記錄焦慮癥患者入院時與治療6周后SCL-90各項因子得分,包括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人際關系、敵對、偏執、恐怖、精神病性與其他,共計10項。
1.4 統計分析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x2檢驗,顯著性水平σ=0.05。
2 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00%,對照組為72.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lt;0.01);觀察組復發率為6.00%,對照組為26.00%,觀察組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lt;0.01),具體見表1.
兩組患者治療6周后,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人際關系、精神病性與其他項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lt;0.01),但觀察組降低得更為明顯(Plt;0.01),具體見表2。
3 討論
焦慮癥為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以發作性或持續性緊張伴隨交感神經功能亢進與運動性不安為臨床相的一類神經疾病,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與社交焦慮障礙。焦慮癥的發病率約為8%,且呈逐年遞增趨勢。其臨床主要表現為過度緊張、擔心、害怕等癥狀,可伴頭暈、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震顫、口干、出汗等[4]。焦慮癥嚴重時患者會自殺念頭,有資料顯示,大約有7%的焦慮癥患者存在自殺未遂史,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在對焦慮癥患者的護理工作中,護士應多與患者溝通交流,為患者創造安靜舒適的住院環境,多關懷愛護患者,與之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
認知行為療法源于Beck認知治療,是一組通過改變患者四維式信念與行為的方法來轉變患者的不良認知,消除不適感,使患者學會正確認知周圍事物,合理有效解決問題,增強應對能力[5]。認知行為療法具有積極性、指導性、主動性、時效性等特點,在對焦慮癥患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時,護士要多和患者溝通,為患者創造舒適安靜的治療環境,態度和善親切,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強患者的信任感。護士要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多鼓勵患者,指出患者的錯誤的觀念與認知,并向正確的方向引導。可帶領患者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如簡單的勞動、游戲、娛樂、藝術治療等,分散其注意力,通過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傾聽患者內心不快,安慰指導患者向好的思維、觀念轉變[6]。
本研究通過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焦慮癥患者療效顯著,使患者的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人際關系、精神病性等得以明顯改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韋偉香,袁治進,王駿,等.認知行為療法聯合抗焦慮藥治療焦慮癥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4):49-50.
[2] 董曉星.認知行為療法在兒童焦慮癥治療中的應用[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3,40(3):189-192.
[3] 沈漁,丁欣,王祖祈,等.焦慮癥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599-620.
[4] 陳月江.艾司西酞普蘭聯合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焦慮癥30例[J].中國藥業,2012,21(9):82-83.
[5] 陳大坤.認知行為治療與藥物治療焦慮癥對照研究[J].重慶醫學,2009,38(7):775-776.
[6] Rinad Ss, Courtney L, Connor M. Flexible Applications of the Coping Cat Program for Anxious Youth. Cogn Behav Pract. 2010; 17(2) : 14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