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行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安全性和臨床價值進行分析。方法 選擇我院產科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100例(1組)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同時抽取同期100例(2組)單純剖宮產產婦作為參照對象,比較兩組術中、術后情況。結果 1組手術時間明顯比2組長,P<0.05;1組患者宮縮素用量明顯比2組高,P<0.05;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24h陰道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剖宮產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安全可行,可有效減少子宮肌瘤而再次手術率。
【關鍵詞】子宮肌瘤;剖宮產;宮縮素
【中圖分類號】R3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1- 0068-01
子宮肌瘤是育齡期婦女生殖器官中常見良性腫瘤,其發生率在30%左右,30~50歲婦女為此病高發人群。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是產科常見妊娠合并疾病,其發病率在2.5%左右[1]。針對剖宮產術中如何處理子宮肌瘤,現階段醫學領域尚存在一定爭議。為進一步探討剖宮產術中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安全性,本文選擇我院100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并與同期單純剖宮產100例產婦進行對比,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產科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100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年齡21~38歲,平均年齡(28.5±4.6),懷孕35~42周。其中初產婦71例,經產婦29例;100例患者中,孕前B超檢查診斷子宮肌瘤45例,孕早期B超診斷36例,術中診斷19例,其中13例患者有子宮肌瘤剔除史。同時抽取同期100例單純剖宮產產婦作為參照對象,年齡20~40歲,平均年齡(27.2±4.3),懷孕35~42周。其中初產婦65例,經產婦35例。經比較,兩組剖宮產產婦年齡、妊娠時間、妊娠次數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兩組產婦均實施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式,胎兒順利娩出后,為1組患者行子宮肌瘤剔除術。若子宮肌瘤位置在患者子宮下段橫切口周圍,可在剖宮產原切口處進行剔除術,并迅速縫合子宮下段;若肌瘤離位置距離下段切口較遠,可先將剖宮產切口有效縫合,后另選切口行子宮肌瘤剔除術;若多發性選擇一個切口可對多個肌瘤進行剔除,要在瘤體周圍局部注射縮宮素,注射量為20U,用于術中止血。注意在剔除肌瘤過程中盡量不要穿透患者子宮內膜,子宮壁也不需要切除過多。術后兩組產婦均常規應用縮宮素和抗生素。
1.3指標觀察
觀察兩組產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宮縮素用量、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并做好記錄。
1.4統計學方法
將兩組患者實驗數據錄入到SPSS 17.0統計軟件中,檢驗標準為α=0.05,當P<0.05時,認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1組手術時間明顯比2組長,P<0.05;1組患者宮縮素用量明顯比2組高,P<0.05;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詳見表1。
3.討論
傳統觀念認為,由于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子宮肌壁血管豐富,若在剖宮產術中剔除肌瘤,可增加患者出現產后出血的概率,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感染可能性。且肌瘤體與周圍組織無明顯界限,增加了剔除子宮肌瘤的難度[2]。同時,患者剖宮產后子宮肌瘤可能會發生自然縮小,因此不主張在為患者實施剖宮產過程中同時行肌瘤剔除術。但隨著醫療和手術操作技術的進步,很多臨床手術醫師認為,若與單純性剖宮產比較,剖宮產過程中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并不會過多增加術中出血量,手術操作難度也未出現顯著增加[3]。若不及時處理肌瘤,反而會增加產婦產后出血和感染的概率,也會對產婦產后子宮恢復造成一定影響。若腫瘤直徑較大時,剖宮產后不會完全消失,因此存在二次手術的可能性,給產婦帶來嚴重心理負擔。手術過程中,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同時進行肌瘤剔除術。針對剖宮產切口附近腫瘤,可采取剔除術,防止肌瘤影響產婦子宮恢復,避免肌瘤繼續生長。本研究表明,雖然1組患者手術時間和宮縮素用量明顯高于2組,但術中出血量、肛門恢復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與2組相當。說明剖宮產術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不會增加手術風險,具有安全性。
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認為在開展此類手術時應做好以下幾點:(a)術前準備。首先應準備好充足血源,并保證手術醫師經驗豐富,且具備處理緊急情況的能力。其次是對合并嚴重婦科或內科疾病患者實施術前詳細檢查,合理評估患者手術耐受性;(b)術中注意事項。若術中未能有效區分患者子宮壁和肌瘤的分界限,可導致患者包膜肌纖維受到破壞,進而導致創面積血過多,最終使得手術秋口無法有效縫合。因此,手術醫師應不斷規范手術操作方法,為手術成功提供保障;(c)合理應用宮縮素。手術過程中通常會常規使用宮縮藥物,例如縮宮素和垂體后葉素,應保證劑量合理,確保患者子宮收縮處于最佳狀態;(d)減少失血。肌瘤剔除術可一定程度上導致肌瘤位置周圍大血管發生怒張現象,因此可在剔除術開展前將大血管切斷,并進行縫合。剖宮產并非完全理想的分娩方式,對于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更應該做好術前準備,充分保障術中操作科學合理,為減少手術風險、增加手術安全性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顯榮.88例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9(13):105~106.
[2]汪秀年.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腫瘤的臨床進展[J].臨床護理雜志,2013,7(5):165~167.
[3]鄧健,徐廷惠,陳金鳳,等.高強度聚焦超聲在骨腫瘤保留肢體治療中的應用[J].軍事科學院刊,2012,5(4):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