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3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1- 0077-01
肩周炎是關節囊及周圍韌帶,肌腱,滑膜囊等肩關節周圍軟組織退行性病變引起的肩部酸重疼痛及肩關節活動受限,強直的臨床綜合征。肩周炎全稱為肩關節周圍炎,根據其臨床表現,發病特點及發病年齡又稱為“漏肩風”,“肩凝癥”,“凍結肩”,“五十肩”,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女性多于男性,中醫屬肩痹范疇。我們采用針灸,推拿,配合口服中藥治療,有內外兼治,療效快,不易復發等優點。
我們近期治療了36例病人,女23例,男13例,年齡最小39歲,最大76歲,平均57歲,病程4~36個月不等,平均6個月,均為單肩患者,左側20例,右側16例,36例病人經X線片,CT及磁共振檢查,均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中肩關節周圍炎的診斷標準,均為肩關節疼痛肩部活動受限,上舉小于90度,外展小于45度,外旋小于29度,后伸小于20度,肩部X線提示骨質異常。
肩關節周圍炎的治療:
一、針灸法:
1 治法:祛風散寒,化濕通絡,活血止痛,以手三陽經穴和阿是穴為主。
2 主穴:肩禹,肩貞,條口,承山,阿是穴。
3 配穴:手陽明經證配合谷,手太陽經證配后溪,手少陽經證配外關,外邪內侵配加合谷,風池,氣滯血瘀配內關,膈俞,氣血虛弱配足三里,氣海,
4操作:足三里,氣海用補發,余穴均用泄法,主穴選刺遠端學位,用較強的刺激,做較長時間刑行針,得氣后讓患者活動肩關節,肩部穴位要求有強烈的針感,并可加艾灸法或拔火罐。
二、推拿法
輕柔的手法在局部做反復治療,通過疏通經絡以達到活血止痛,促進局部代謝,加強肌腔韌帶的其它被動活動,可以松解粘連,滑利關節,促使關節功能逐漸恢復。
三、口服中藥法
根據發病原因和病人體質,脈象等,給予相應的中草藥口服,起到了內外兼治,療效快,不易復發等功能。
1 對于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肩周炎,方藥以 痹湯,去獨活,加細辛須長卿。組成:姜活13g,桂枝13g ,秦久10g,當歸13g,川穹10g,炙甘草6g,海風藤10g,桑枝13g,乳香10g,木香10g,細辛3g,徐長卿10g。
生姜三片,大棗6枚,黃酒50ml,水煎400ml,分早晚餐后半小時溫服。
2對老年退變型的,給予參芪四物湯加減,藥物組成:紅參15g,黃芪30g,當歸13g,川穹10g,熟地20g,白芍15g,紅花10g,白芷10g,桂枝10g,甘草6g.生姜三片,大棗6枚,水煎400ml,分早,晚餐后半小時溫服。
3 對于肩活動減少引起的肩周炎,給予以補氣,行氣,活血,止痛,以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赤芍13g,川穹10g,當歸10g,地龍10g,黃芪30g,桃仁10g,紅花10g,姜活10g,土元10g,甘草10g.
水煎400ml,分早晚餐后半小時溫服。
四、功能鍛煉
向前舉臂,后伸,外展,劃圈,后拉等功能練習,每日早晚2次,各項30次。10天一個療程,2個療程統計結果。
五、療效標準【2】: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好轉:肩部,疼痛減輕,肩關節功能改善。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
六、結果:36例病人中,治愈28例,好轉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
討論:肩關節是人體活動范圍最廣泛的關節,維持肩關節的穩定和運動,主要依靠其周圍肌肉,肌腱和韌帶的力量,由于機件本身的血供較差,隨著年齡的增長常會發生退行性改變。另一方面,由于日常肩關節活動頻繁,肩關節容易出現損傷,損傷后軟組織的充血,水腫,滲出等炎性改變,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療,日就可發生肩關節軟組織粘連,甚至肌腱鈣化,導致肩關節活動功能嚴重障礙。
中醫認為人到50歲后,肝腎精氣開始衰退,氣息不足,血脈周六運行不暢,筋失所養,收引拘急而痛。
醫學研究表明:按摩可使局部毛細血管通暢,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滲出液的吸收,促使病變肌腱及韌帶修復并使關節功能恢復,從而改變了局部的營養狀態,是局部的新陳代謝旺盛,萎縮的肌肉又重新發達起來。
肩禹,肩貞,肩髎分別是手陽明,手少陽,手太陽經穴加阿是穴,加奇穴肩前,均是局部選穴,可疏通肩部的經絡氣血,活血祛風而之痛。
中藥養生自古傳,中草藥口服從內部整體調理,以祛濕散寒,活血化瘀,補氣養血等功效,充分恢復臟器功能,延緩臟器衰老,恢復機體功能,與針灸,推拿協同共進,減少了疾病復發。
針灸,推拿,口服中草藥治療,患者容易接受,從而減輕病人痛苦,簡單易行,安全可靠,便于基從醫療單位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102
【2】陳右邦,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