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跟骨關節內骨折的采取臨床治療的效果。方法:選取2011年4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跟骨關節內骨折的病人一共有6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對照組對病人采取中醫治療,治療組對病人采取手術治療,對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以及并發癥情況給予進一步分析研究。結果:治療組臨床總體有效率要比對照組高(Plt;0.05);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要比對照組低(Plt;0.05)。結論:跟骨關節內骨折采取臨床手術治療,可以使治療效果顯著提高,且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減少,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臨床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 Methods: Selected 6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1 to January 2014,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operation therapy, and then analyzed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 of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 wa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operation therapy in 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 can make the treatment effect increasedand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related complications significantly, "which has the clinical value.
Keywords:the clinical treatment; calcaneus;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中圖分類號】R4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1- 0129-02
跟骨關節內骨折對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帶來非常大的不良影響,并如果沒有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非常容易造成病人殘疾。所以,對其臨床治療必須要謹慎,同時還要對治療以后功能康復訓練給予高度重視。本文筆者選取2011年4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跟骨關節內骨折的病人一共有68例,對其中34例病人采取臨床中醫正骨治療,對其效果給予分析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4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跟骨關節內骨折的病人一共有68例,68例通過臨床表現、以及相關實驗室檢查,均符合跟骨關節內骨折的臨床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4例。當中,治療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在17-41歲,平均年齡為(33.7±3.6)歲。根據Essex-Lopresti分型:關節骨折塊包括跟結節的稱為舌型骨折14例,不包括跟結節的稱為關節壓縮型骨折2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2例。年齡在20-44歲,平均年齡為(36.1±4.7)歲。關節骨折塊包括跟結節的稱為舌型骨折17例,不包括跟結節的稱為關節壓縮型骨折17例。治療組與對照組病人骨折部位、年齡以及性別等相關臨床資料差異不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gt;0.05),可以進行對比。
1.2臨床療法
1.2.1對照組療法
對照組對病人采取中醫治療,其方法為:在臨床治療前期,把澤蘭、牛膝、紅花以及赤芍等煎制熬湯,每天服用一次,同時采取幅度相對比較小的功能康復訓練,一共連續服用兩周。14天以后再把骨碎補、川斷、牡蠣以及自然銅等相關中藥材煎制熬湯,每天服用一次,連服服用兩周。之后再把術瓜、細辛、川椒以及海桐皮等相關中藥材煎制熬湯,對手指關節內骨折部位采取熏蒸,每天三次,連續熏蒸兩周,同時聯合功能康復訓練。
1.2.2治療組療法
復位均在傷后3天內進行。應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患者取俯臥位,患肢膝關節屈曲90°。助手握住患肢大腿,術者站于患足旁,雙手掌置于足跟部內外側手指交叉于足跟底部。此時應注意將手掌置于跟腓韌帶附著點以遠處。雙手用力擠壓跟結節并向上牽引,此時有可能將大腿牽離桌面,助手一定要按緊大腿。牽引同時利用腕關節活動度達到最大。復位時術者可帶一付濕手套以利握緊患足,將患者前足抵于術者胸前也有利于控制復位。由于復位后骨折塊互相交鎖卡緊,且跟骨周圍韌帶與軟組織也有助于維持復位。所以僅利用膝下前后托維持踝關節跖屈45°進行簡單固定,第2天即開始每日拆除前后托輕度活動;1個月后逐漸帶支具前足著地負重鍛煉;2個月后去支具扶拐負重;3個月后正常負重行走。
1.3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病人跟骨關節內骨折全部愈合,關節間隙恢復正常。好轉:病人跟骨關節內骨折大致愈合,關節間隙大致恢復正常。無效:病人跟骨關節內骨折沒有愈合,并關節僵硬[2]。另外,對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手術以后相關并發癥情況給予詳細記錄,并給予對比分析。
1.4臨床統計學處理
采取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治療總體有效率情況對比
治療組臨床總體有效率要比對照組高(Plt;0.05),詳見表1。
2.2治療組與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情況對比
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要比對照組低(Plt;0.05),詳見表2。
3討論
跟骨關節內骨折由于保守治療療效欠佳和近年來內固定技術的發展,許多醫生提倡對跟骨骨折采取手術治療。但手術治療也存在諸多問題,如術后創口感染、皮膚壞死等并發癥,手術本身與需二次手術取出內固定物等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與經濟負擔。但常規的手法擠壓復位、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療方法不能保證骨折的良好復位與功能康復,因而產生了許多并發癥,如骨性突起、創傷性關節炎,如距下關節炎和跟骰關節炎;跟部內外翻畸形導致穿鞋和步態的改變;脛后和腓腸神經炎等[3]。跟骨骨折大多系高處墜落傷,跟骨多承受的為垂直暴力,大多數患者跟骨周圍韌帶保持完整。這些韌帶與跟骨周圍軟組織限制了距跟關節的異常動度,手法復位可充分利用跟骨周圍韌帶的完整性。因為傷時關節骨塊通常壓縮至遠骨折塊內,強力牽引與內收手法使距下關節在骨折區域內翻。當韌帶完整時,由于韌帶的限制關節不會過度張開。因此復位也主要在骨折區域進行,關節骨塊可被從壓縮處牽引出來。同時反復的內外翻與前后向運動也有助于恢復距下關節面的平整與正常活動范圍。
本法利用跟骨周圍韌帶的張力,傷后可立即復位跟骨骨折,操作簡單,無侵入性損傷,無需住院。復位后由于骨折塊相互嵌插保持穩定,早期活動不會使骨折發生再移位。早期限活動與負重,縮短康復時間并減少了骨折的并發癥。但是負重過程中必須避免跟骨的直接負重,而應以前足著地。這樣既可避免跟骨的后關節面發生塌陷,又可同時防止骨質疏松、足部小關節的攣縮與軟組織疤痕的形成。本文結果顯示,治療組臨床總體有效率要比對照組高(Plt;0.05);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要比對照組低(Plt;0.05)。所以,可以表明,跟骨關節內骨折采取臨床內固定手術治療,可以使療效進一步提高,使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減少,使病人健康生活質量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1]安維軍,高希武,馬小民,陳軍.手術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的臨床分析[J].中華創傷雜志,2011,15(5):203-204.
[2]李緒松.中西醫結合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40例臨床觀察[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2,34(2):153.
[3]董昌海.手指關節內骨折的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