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運用手法配合運動康復訓練治療小腿三頭肌損傷的療效;方法:將在運動過程中不慎致小腿三頭肌損傷患者運用手法配合運動康復訓練治療;結果:治愈34例,顯效4例,好轉2例,總有效率100%,效果非常滿意,經濟方便。
【關鍵詞】小腿三頭肌損傷 手法 運動康復
【中圖分類號】R4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1- 0207-01
在我們平時的門診和跟運動隊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隊員在做某項運動前,因為沒有做好運動前的熱身或者對運動前的牽拉沒有明確的概念,從而導致在激勵的運動過程中造成小腿三頭肌的損傷,隨著全民對身體健康意識的重視,民間各種健身活動的開展,小腿三頭肌損傷的患者越來越多,筆者收集了2012年6月--2013年11月40例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小腿三頭肌損傷的患者,運用手法治療配合運動康復訓練,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病例選擇
本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齡最小12歲,最大62歲,平均33歲,病程最長1周,最短1小時,均為小腿三頭肌損傷。X示未見骨折及脫位。彩超示:小腿三頭肌肌層腫脹回聲不均勻并血腫形成,未見開放性傷口。
1.2治療方法
1.2.1 手法治療
1.2.1.1急性期
立即停止訓練及運動,并局部冰敷降溫止血,同時將患肢抬高,并固定在放松位置。并對局部可用繃帶加壓,待疼痛減輕,48小時以后改用熱敷,適當進行理療或中草藥外敷。
1.2.1.2康復期
患者俯臥位并充分暴露小腿三頭肌的部位,在踝關節處用一軟綿墊住,從而減少小腿三頭肌的牽拉,取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油性膏劑涂以損傷的地方,然后使用手法在損傷處輕按5min,在使用理筋手法順著肌肉的方向來回理筋5min,在手法過程注意肌筋膜觸發點(圖1-3)和穴位(圖1-4)(承山、承筋、合陽、飛揚、委中)的按壓。每日一次,五日為一個療程。
圖1-4 " " " " " " " " " 圖1-3
1.2.2康復訓練方法
(1)踝泵訓練 3組,每組10個,圖2-1(2)拉伸練習(腿放平伸直,腳尖向上鉤) 3組,每組10個,圖2-2,(3)站姿提踵 :它是發達小腿三頭肌(包括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的主要手段。站姿中又以頸后杠鈴提踵具代表性 "3組,每組10個,圖2-3(4)坐姿提踵 ":可以坐在專練小腿肌的提踵架上練習,或者兩膝放上啞鈴片效果也一樣 "3組,每組10個,圖2-4(5)騎人提踵 :需由二個人來完成,同伴相當于負重,與站姿負重提踵比較接近 3組,每組10個, 圖2-5 " (6)小腿頂推 :有仰臥、斜握、水平等幾種形式,一般都是在腿舉器械上完成 3組,每組10個, 圖2-6
圖2-1 " " " " " " 圖2-2 " " " " " "圖2-3
圖2-4 " " " " "圖2-5 " " " " " 圖2-6
2結果
2.1療效標準
治愈為癥狀體征消失,行走活動自如,能正常參加激勵的體育鍛煉或者競技體育;顯效為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日常生活能自理;好轉為癥狀體征有所緩解,對日常生活有輕度影響,比如患者長時間站立出現小腿的酸脹;無效為癥狀和體征經過治療沒有改善或者加重。
2.2治療結果
在40例患者中,治愈34例,顯效4例,好轉2例,總有效率100%,其中31例患者治療5-8天后可正常參加體育活動。
3討論
3.1患者在運動過程中,由于肌肉做主動的猛烈收縮時其收縮力度超過肌肉本身所承受的能力。如在短跑時大腿屈曲用力后蹬,跳遠用力蹬地時,速度突然加大,導致小腿三頭肌的損傷,患者因為小腿三頭肌損傷以后,在初期沒有及時就診或者治療錯誤,會導致肌肉大量的滲血,出現腫脹,疼痛,淤血等癥狀,這時患者就會采取休息的方式來緩解疼痛,其中就忽視了肌肉的滲血,再者休息時間過長會導致骨化性肌炎,肢體功能障礙。時間一長患者疼痛減輕但還是不能激勵運動或者運動過程中再次造成小腿三頭肌的損傷,因此治療跟運動康復顯得尤為重要,受傷初期使用冰塊冷敷收縮血管減少出血,接著使用推拿理筋手法促進炎癥的吸收,減輕疼痛防止粘連,康復期教患者做一些康復運動的技巧,使患者損傷的肌肉力量得以加強重返賽場或者體育鍛煉,通過這些循序漸進的治療保證患者再運動時不會反復造成肌肉的損傷。
3.2 胡精超[1]認為推拿可以提高下丘腦 內啡肽的含量,降低緩 激肽、5-羥色胺等炎性介質的含量,促使神經根內外水腫吸收,發揮消炎鎮痛的作用。現代認為:推拿可以改善肌 肉的營養代謝,修復肌 肉組織,解除肌 肉痙攣。吳貴根[1]等認為推拿對腫脹的組織具有 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加快靜脈和淋巴液向心回流,有利于水腫的吸收。
3.3 "故筆者對 40 例患者治療觀察后認為兩者結合對小腿三頭肌損傷治療簡單,操作方便,效果滿意等優點,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胡精超,吳貴根,推拿對延遲性肌肉酸痛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學雜志,2009.24(1):89
[2]張世明 中西醫結合運動創傷學(J)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4.8(1) 298
[3]于長隆,中華骨科學.運動創傷卷(J)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5(3)405-406
[4]黃強民,莊小強,譚樹生肌筋膜疼痛觸發點的診斷與治療(J)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72.267
[5]曲綿域,于長隆,實用運動醫學(J)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3(2)854.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