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在呼吸內科患者中的護理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間收治的呼吸內科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運用常規護理方法開展護理,觀察組采用全面護理干預方法進行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心率、血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的改善狀況。結果:護理干預后,兩組心率、血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運用全面的護理干預方法有助于改善呼吸內科患者的病情,療效較理想,值得推廣。
【關鍵詞】呼吸內科;護理干預;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211-02
隨著呼吸內科疾病發病率的上升,患者得到及時系統的治療尤為重要,同時,科學的護理干預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呼吸內科患者60例,對30例患者實施全面護理干預,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間收治的呼吸內科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1-69歲,平均年齡(53.3±2.4)歲,慢性阻塞性肺氣腫11例,慢性支氣管炎9例,肺炎5例,支氣管哮喘5例;觀察組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43-70歲,平均年齡(54.1±2.8)歲,慢性阻塞性肺氣腫12例,慢性支氣管炎10例,肺炎6例,支氣管哮喘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疾病類型等方面對比,P>0.05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1.2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法,密切觀察患者護理中的并發癥及不良反應,以改善病情;觀察組采用全面護理干預方法,具體如下:
1.2.1機械通氣護理:確保患者呼吸道順暢,護理人員要仔細查看患者氣道內分泌物的存在與否,一經發現,則立即將其徹底清理,在吸氧時,應事先告知患者正確的吸氧方法,防范損害黏膜【1】,同時,要不斷地濕潤、凈化氣道,有效防止感染。
1.2.2用藥護理:呼吸內科患者的藥療要堅持對癥用藥的原則,例如,對于23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首先給予鎮靜劑,協助麻醉,避免出現抑制呼吸的癥狀;患者服用血管擴張類藥物時,護理人員要時刻留心心率及血壓的變化狀況;選用排鉀利尿劑后,要密切監測患者的電解質是否紊亂;服用呼吸興奮劑后,應觀測患者是否出現嘔吐、心煩、惡心、肌肉抖動及面紅等不適癥狀;此外,使用抗生素時也要注重其控制的療效和不良反應情況。又如,對于7例支氣管哮喘患者,應給予激素及支氣管擴張劑,并觀察患者有無出現頭暈、頭痛及手指顫動等癥;同樣,選用氣霧劑時,護理人員應特意指導患者噴藥前做深呼吸運動【2】,使藥物被吸進細微支氣管內,達到最理想效果。
1.2.3飲食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應為11例肺炎患者提供高熱量、易于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19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提供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對于患者可能發生的高熱癥狀,應選用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并補充足量水分;對于食欲不振的患者,要選用半流質或流質食物【3】;當支氣管哮喘患者發作時,要選用營養全面、富含維生素的流質食物;23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要選擇低鹽食物;對于少數體質過敏患者,應遠離油膩、辛辣及過敏食物,每日定點排便。
1.2.4健康教育:主管護士要向全體患者講清從入院到出院期間的各種注意事項,特別要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呼吸道病癥的產生、發展及病情加劇的因素,叮囑患者保暖御寒,防范引發呼吸道感染因素的蔓延,搞好個人衛生,切不可吸煙。護理人員要每天定點清理病房衛生,營造整潔溫馨的住院環境,避免煙塵等刺激性氣體對患者的呼吸道產生不利影響,在呼吸道病癥大肆傳播時,要提醒患者不在公共場所長期停留。鼓勵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運動,如太極拳和健身操等。護理人員要為患者科學制定休息及運動時間表,促其學會勞逸結合,加強自我護理,逐步形成健全的心理狀態。
1.3療效評價:對全部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率、血氧分壓(PaO2)和二氧化碳分壓(PaCO2)進行統計分析,以各指標的改善程度評價干預療效。
1.4統計學分析:運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完成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對比以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干預前,兩組心率:對照組(103.2±7.3)次/min,觀察組(101.4±7.1) 次/min;血氧分壓:對照組(50.3±6.2) mmHg,觀察組(51.4±6.3) mmHg;二氧化碳分壓:對照組(78.4±8.3) mmHg,觀察組(77.2±8.1) mmHg。護理干預后,兩組心率:對照組(95.5±6.1) 次/min,觀察組(86.8±5.7) 次/min;血氧分壓:對照組(63.9±8.6) mmHg,觀察組(85.2±9.1) mmHg;二氧化碳分壓:對照組(63.2±6.8) mmHg,觀察組(53.8±6.5) mmHg。兩組心率、血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實施機械通氣、用藥、飲食和健康教育等全面護理干預手段后,心率、血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的改善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全面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患者護理中的效果更為明顯。實施全面護理干預不但能遵循患者的病情發展規律科學編制護理方案,還能對癥護理,提高護理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召芳,安振國,楊文東. 綜合性護理干預在呼吸內科老年焦慮抑郁患者中的應用[J]. 社區醫學雜志,2014,13(03):79-80.
[2]劉春霞,李松婷,黨婷婷等. 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J]. 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9(07):297.
[3]袁莉麗. 優質護理服務在呼吸內科的實踐與應用觀察[J]. 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14(19):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