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在心內科重癥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心內科重癥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50人,實施常規護理及心理護理;對照組50人,實施常規護理;在入院時、出院三個月后使用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表和焦慮自評量表進行調查,判定效果。結果:護理后,實驗組SAS評分為40.98±7.64分,對照組為50.86±7.97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癥狀6.9±1.37分、情緒8.9±1.63分、體力限制11.8±1.52分;對照組癥狀12.1±1.56分、情緒13.8±1.47分、體力限制19.4±1.41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理護理可以有效地增強心內科重癥患者抗疾病信心,降低焦慮情緒,提高生活質量,具有較好的效果,臨床護理過程中可以推廣使用。
【關鍵詞】心理護理;心內科;重癥患者;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212-02
心內科患者收治后,可以對其實施心理護理,提高患者的病理知識和康復信心,以便有效的配合醫護人員治療[1]。我院針對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心內科重癥患者,經過診斷均可確診為心血管疾病[2],排除精神病、神經癥、人格障礙及其他疾病類型。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是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人。其中,實驗組男性患者31人,女性患者19人,年齡分布于58—8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8±1.2歲;對照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分布于59—80歲之間,平均年齡68±1.1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歷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具體措施包括皮膚護理、氧療護理和口腔護理等。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以下心理護理措施:(1)與患者親切交流,掌握患者身體健康狀況、病情發展和感觸等,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保持患者治療的信心。(2)介紹病房環境。由于患者對于疾病均存在害怕的心理,面對一個新的環境,護理人員可以向患者介紹病房的各種儀器作用及使用方法,降低患者對新環境的抵觸心理。(3)實施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針對患者可以實施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掌握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原因、治療的措施、預后等相關病理知識,并且能夠采取傾聽、鼓勵溝通等方式,與患者實施親密交流,提升患者的信任度。(4)指導家屬做好患者康復指導工作。積極向患者家屬灌輸病理知識,治療成功率等信息,增強家屬治療信心,并叮囑家屬做好患者康復工作。
1.3 觀察指標:
在患者入院時和出院3個月之后,分別使用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表[3]和焦慮自評量表[4]評價實施心理護理的效果。
1.4 統計學處理:
統計分析采用SPSS17.0軟件,計數資料采用檢驗,組間采用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SAS得分比較
統計分析顯示,護理前實驗組SAS評分為55.48±12.97分,對照組為54.89±12.64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實驗組SAS評分為40.98±7.64分,對照組為50.86±7.97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統計分析顯示,護理前,實驗組生活質量調查表得分包括三項,分別是癥狀12.9±1.48分、情緒14.8±1.54分、體力限制22.7±1.96分;對照組癥狀13.0±1.37分、情緒14.6±1.52分、體力限制22.1±1.56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實驗組癥狀6.9±1.37分、情緒8.9±1.63分、體力限制11.8±1.52分;對照組癥狀12.1±1.56分、情緒13.8±1.47分、體力限制19.4±1.41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心內科患者病情復雜和多變,易發生生命危險。實施治療過程中,心內科重癥患者需要實施人性化護理等康復手段,更好的幫助患者對抗病魔。目前,已經有許多醫護人員、研究工作者對護理模式進行了探討和研究。許多學者認為心內科護理過程中,由于患者病情復雜,并且變化較快,醫護不當或者不及時,容易發生,引起糾紛,實施優質護理可以加強護理工作責任心和態度,防止發生糾紛。另外,宛江鶴等人分析發現[5],急重癥患者通常存在悲觀的心理,認為自己的疾病無法治愈,并且為患者家庭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心理狀態非常不好,不配合醫生的治療,非常不利于患者自身的康復。
目前,已經許多醫護工作者開始重視心理護理對患者帶來的作用,開始積極的對心內科重癥患者采取心理護理措施,可以加強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促進患者及其家屬掌握較多的心血管疾病知識、發病機理,以便能夠有效的控制患者心理產生不良情緒,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掌握康復訓練等簡單的護理技巧。
本文通過對心內科重癥患者實施健康教育、親切溝通交流、介紹病房環境,打消心內科重癥患者的抵觸情緒,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同時做好家屬的康復訓練指導工作。實施心理護理后,實驗組SAS評分為40.98±7.64分,對照組為50.86±7.97分;實驗組癥狀6.9±1.37分、情緒8.9±1.63分、體力限制11.8±1.52分等生活質量調查表得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證明實施心理護理可以降低患者心理焦慮程度,提高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雪梅. "淺說危重患者的心理護理[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1(11)
[2] 胡大一. 糖尿病與心血管疾?。∕).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5
[3] 王偉. 冠心病中西醫結合生存質量量表的研制及考評[D]. 廣州中醫藥大學;2009年
[4] 韓可勤. 醫藥應用數理統計[M].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9
[5] 宛江鶴,李玉清. "急重癥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護理[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