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過對260例孕產婦在待產及分娩時分別給予心理護理或僅做普通生理護理的對比試驗,研究心理護理在待產及分娩過程中的可行性與必要性。方法:采取加強基礎生活護理,與患者零距離接觸,細心觀察患者的每一個變化,調節情緒、微笑服務、變換心境、安慰鼓勵等心理護理手段。結果:產婦打開心扉,主動與我們傾訴,積極配合分娩。最后順利生產,減輕產婦的痛苦及家屬的擔憂。結論:心理護理應始終貫穿待產及分娩全過程。
【關鍵詞】心理護理;孕產婦;必要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 labor and delivery proces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test of 260 cases of pregnant women with only common physiological nursing and necessity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Method: Taking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basic life with no distance contact with patients, observed each change of the patients carefully, changed the mood, performed smile service and comforted and other mental nursing measures. Results: The maternal was open and talked to us actively, and cooperated with the delivery, the pregnant was smoothly and reduced pain and family maternal concerns.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re should always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labor and delivery.
Keywords: psychological nursing; maternal; necessity
【中圖分類號】R47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224-02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護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心理護理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已得到普遍認可并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實踐。現將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入住我院的560例經陰道分娩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上述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各280人。
在上述產婦中,年齡最小的為18歲,年齡最大的為40歲,平均年齡為(25)歲。產婦在待產時均能夠準確地描述自己的心理。兩組在年齡、性別、職業、婚姻狀況、經濟狀況、心理狀況以及受教育程度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較強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對觀察組280例患者進行產程中的心理護理。
1.2.1.1 入院的心理護理:
由于懷孕及即將分娩作為一種社會事件可引起孕婦的心理壓力,導致孕婦的情緒波動,加之生理的不適與環境的陌生,這些可誘發或加重孕產婦的焦慮、抑郁、恐懼、緊張、擔心和害怕等情緒障礙。所以責任護士首先應當對患者及其家屬做出心理評估,采取相應措施消除孕婦及家屬對于環境的陌生感、分娩的恐懼感、了解生理不適感的原因。
1.2.1.2 分娩的心理護理:
分娩,妊娠滿28周及以后的胎兒及其附屬物,從臨產發動至從母體全部娩出的過程。而影響分娩的四因素則包括:產力、產道、胎兒及產婦的精神心理因素。由此可見,心理護理應始終貫穿整個產程。
處于第一產程的初產婦,由于產程較長,子宮收縮的劇烈疼痛,孕婦容易產生疲乏、恐懼、焦慮、擔憂,甚至煩躁不安等不良情緒,同時,因為疼痛,也不能按時進食和很好的休息,精神和體力消耗較大,進一步加重了孕婦的心理負擔。更嚴重的是很多孕婦在還沒入院前就了解到有關分娩的負面訴說,害怕分娩引起的劇烈疼痛和分娩安全性的不確定,所以,從以上幾個方面都說明心理護理在分娩過程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能否成功實施心理護理,關鍵是對產婦心理狀態的評估,醫護人員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行為:是健談抑或沉默,能否聽從醫護人員的指導、安排;2、身體姿勢:放松或緊張;3、感知敏感性:有無關于分娩知識的不正確認識,能否聽懂醫護人員的解釋、說明;4、精力:有無疲憊或過于興奮,睡眠及飲食情況有無改變等;5、對于宮縮引起的的疼痛或不適的反應:呻吟、尖叫或沉默;6、對分娩是否有信心。
此時,產科醫護人員首先應對產婦進行臨產前的健康教育,讓產婦了解分娩的生理過程及其影響因素,然后可詢問產婦既往面臨問題時的態度極其應對方式,是獨立做出決策還是依賴于別人,有無可以依賴的支持系統,如家屬。
第二產程期間,助產士或醫護人員應陪伴在旁,及時提供產程進展消息,給予安慰、支持和鼓勵,指導分娩技巧,緩解其緊張和恐懼,同時協助其飲水、擦汗等生活護理。在允許的情況下,開展人性化護理,可有家屬陪伴。
第三產程期間,應評估產婦及其家屬的情緒狀態,對新生兒性別、健康及外形等是否滿意,能否接受新生兒,有無進入母親及父親角色等。在充分評估后,針對具體問題做出相應的心理護理。
1.2.1.3產褥期及母乳喂養的心理護理:
經過分娩的母親,尤其是初產婦將要經歷不同的心理感受,表現為:高漲的熱情、希望、高興、滿足感、樂觀、壓抑及焦慮。有的產婦可能因為理想中母親的角色與現實中有差距而發生心理沖突;因為胎兒娩出后生理上的排空而感到心理空虛;因為新生兒外貌及性別與理想中不吻合而感到失望;因為現實中母親太多的責任而感到恐懼;也為丈夫及家人的注意力轉移到新生兒而感到失落等。因此,產褥期心理調適的指導和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產褥期婦女的心理調適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確立家長與孩子關系和承擔母親角色的責任,根據Rubin研究結果,其過程一般經歷三個時期,分別是依賴期、依賴-獨立期與獨立期。在這過程中,心理護理也應相應做出調整與改變。
現國內產科護理發展迅速,正逐漸與世界產科護理接軌,從國情出發正著手多種形式的改革和嘗試。例如:當前開展的:“愛嬰醫院”、“溫馨待產”以及有關開展純母乳喂養活動中的“母嬰同室”等。母乳喂養開始深得人心。
首先,對于準備哺乳的母親我們應當做出是否有影響母乳喂養的生理及心理評估。
生理評估:1、嚴重的心臟病、子癇、肝炎的急性期、艾滋病;2、營養不良;3、會陰或腹部切口的疼痛;4、使用某些藥物,如麥角新堿、可待因、安乃近、地西泮、巴比妥類等;5、乳房的類型、有無乳房脹痛、乳頭皸裂及乳腺炎。
心理評估:1、異常的妊娠史;2、不良的分娩體驗;3、分娩及產后的疲勞;4、失眠或睡眠不佳;5、自尊紊亂;6、缺乏信心、焦慮、壓抑。
在評估完產婦的情況后,也應對其家庭進行調查評估,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方式的心理護理,如對新生兒性別、健康等情況是否達到了預定值。現如今仍有對新生兒性別的歧視,醫護人員在發現相應問題時,應做好家屬及產婦的心理護理,警惕虐待或遺棄新生兒的事件發生。
1.2.2對照組:
對照組280例患者只做普通的生理護理,不進行心理護理。
2 結果
經臨床護理,兩組患者在治療效果上呈現出較大的卻別,觀察組產婦經心理護理成功分娩率97.08%。對照組產婦成功分娩率82.35%,兩組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作用(Plt;0.05)。同時,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達到了98.6%,而對照組僅為81.8%,對比差異同樣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
3 結論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一步予以孕產婦心理護理,能夠縮短產程,減輕疼痛,達到輕松分娩的效果,從而提高患者與家屬的滿意度。綜上所訴,心理護理應貫穿整個分娩過程及產褥期。產科醫務人員應掌握并熟練運用這門學科,良好的心理護理是提高產科質量的一個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 鄭修霞. 安力彬 顧平等 婦產科護理學第四版 .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
[2] 黃人健 李秀華等 婦產科護理學高級教程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