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護理干預對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臨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住院部收治的86例外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外科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護理干預,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及術后疼痛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在術后12h、24h、72h疼痛評分及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比較t=12.2462、11.5860、22.3657、12.2636,術后上h需鎮痛率及護理滿意度比較χ2=11.2642、17.4550;P均<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護理干預對外科手術患者進行護理效果顯著,有效降低患者術后疼痛,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保證病情康復。
【關鍵詞】護理干預;外科手術;術后疼痛
【中圖分類號】R47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282-02
手術對疾病的治療是臨床外科常用的治療方式,對疾病的治療效果顯著。但患者對手術通常存在較強的心理應激,機體受到外界傷害后主要表現為疼痛,屬于自我保護機制;但疼痛會對機體產生刺激,加速組織的代謝分解,對傷口的愈合及病情的恢復產生影響,疼痛程度較重則會加重患者痛苦,造成嚴重心理負擔,阻礙病情恢復[1]。臨床工作中醫護人員常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減輕患者疼痛,緩解不良情緒,保證手術效果。筆者通過對86例外科手術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與護理干預的對照研究,以尋求積極有效的護理方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住院部收治的86例外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在18歲~80歲,平均(38.6±15.2)歲;學歷:本科及以上6例、專科12例、高中13例、初中8例、小學及以下4例;手術類型:21例肝膽手術、10例腸道手術、4例胃部手術、6例甲狀腺手術、2例其他。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齡在18歲~80歲,平均(39.3±16.5)歲;學歷:本科及以上5例、專科10例、高中12例、初中10例、小學及以下6例;手術類型:23例肝膽手術、9例腸道手術、3例胃部手術、5例甲狀腺手術、3例其他。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水平以及手術類型等資料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式:
1.2.1對照組行常規護理,①保證病房環境的安靜整潔,降低噪音,保證良好通風及柔和光線,為患者的康復創造一個舒適的休養環境;②護士與患者建立友好關系,主動與患者交流,關心、體貼患者,注意態度和藹可親,語氣親切,耐心聽取患者的傾訴,并根據患者的需求提供幫助,安撫患者情緒;③將性格幽默、開朗的患者與情緒比較低落的患者同住病房,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促進患者對手術感受和有效鎮痛經驗的交流,互相照顧和鼓勵。
1.2.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護理干預,①健康教育,術前對患者進行手術相關內容,如備皮、禁食等的簡單介紹,耐心講解疼痛的概念以及疼痛發生的誘因等,讓患者意識到術后疼痛的性質并指導其正確的疼痛處理方式;②心理護理,術前訪視時經專門護理人員對患者講解大概手術注意事項,并對放松心理的方式進行演示。仍存在緊張的患者,可帶領其參觀手術室,并接受相關儀器及設備的作用,以便消除其心理顧慮;講解術后疼痛的影響因素、持續時間、發生原因等進行講解,緩解患者恐懼、擔憂心理;③根據患者術后情況進行減輕疼痛護理,如留置引流管患者需固定引流管,避免引流管動蕩刺激傷口引起疼痛;患者需翻身時主動協助;指導患者在深呼吸或咳嗽時用手輕按傷口,避免過度用力牽拉傷口引起疼痛。
1.3疼痛評價標準:
采用視覺模糊評分方式VAS評分在分別在術后12h、24h以及72h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估,主要分為四級,無痛為0級,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高[2]。
1.4統計學數據分析:
本次醫學研究通過SPSS14.0軟件對臨床治療過程中收集的相關數據資料加以分析處理。不同患者之間數據資料差異以單因素方差分析法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統計學處理方法為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統計學處理方法為χ2檢驗法,如果兩組患者之間數據資料P<0.05,說明兩者間數據資料對比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比較,具體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后情況比較,具體見表2。
3 討論
外科手術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為疼痛,是機體保護性防御機制,由于疼痛的發生會對患者機體造成嚴重影響,引起失眠、煩躁等;部分患者因為缺乏手術相關知識,療效產生懷疑,產生擔憂、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影響傷口愈合,甚至引發病情惡化[3]。術后疼痛的發生除與傷口程度、引流管等因素相關外,還與患者的敏感性、性格、對疼痛的耐受、心理狀態、外界環境刺激等相關。
臨床護理干預對手術的順利進行和療效具有促進作用,術后鎮痛成為生物學家和醫學家的關注焦點[4]。本文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術后各時間段內患者的VAS疼痛評分均較對照組低,術后首次下床時間較對照組短,組間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且觀察組患者術后24h內需鎮痛率為62.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83.7%,對護理滿意度為93.0%與對照組的69.8%相比較高,組間比較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說明護理干預對外科手術患者術后鎮痛具有明顯效果,且患者對護理滿意度高。因為手術前后對患者的心理狀態及需求進行評估,提供手術相關信息,采取正確的心理護理干預可幫助患者采用正確積極的態度面對手術治療及術后疼痛,進而緩解緊張、焦慮、擔憂等心理情緒,有效降低患者的應激反應及疼痛感,提高痛覺耐受;同時護理干預對護士要求嚴格,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進一步提高護理滿意度,體現護理工作價值[5-6]。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有效緩解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提高護理質量,保證患者對護理滿意度,促進病情恢復,充分展現護理工作在臨床中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何月儀.護理干預減輕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20):109-110.
[2] 史亞青.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7):101-102.
[3] 王雪梅.護理干預對外科手術術后疼痛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1,08(14):14-15.
[4] 張新梅.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J].中國實用醫藥,2012,17(17):194-195.
[5] 白慧平.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7):2029-2029.
[6] 陳海瑩.護理干預對減輕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1,08(2):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