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對病房降低紅燈率的意義。方法 選取我院400例住院患者,并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00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給予優質護理服務模式下的優質護理干預,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滿意度及病房紅燈呼叫率。結果 觀察組護理后紅燈率為53.00%,對照組為88.5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lt;0.01);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84.00%,對照組為65.5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lt;0.01);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lt;0.01)。結論 優質護理服務能有效提高護理質量,改善護患關系,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優質護理服務;病房;紅燈率
【中圖分類號】R47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297-02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患者對醫療服務水平的要求也不斷提升。護理干預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患者的治療效果與預后,也關系到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傳統的護理服務已經很難滿足患者的需求,在護理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了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優質護理模式,優質護理服務不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滿意度,也對改善護患關系起到重要作用[1-2]。本研究為探討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對降低病房紅燈率的效果,對我院400例住院患者進行分組實驗,現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400例住院患者,并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00例,其中來自婦科163例、產科135例、兒科45例、新生兒科57例。觀察組男24例,女176例,年齡6天~81歲,平均(32.5±6.1)歲;對照組男20例,女180例,年齡7天~79歲,平均(31.5±6.6)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科室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gt;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括生命體征監測、加強防護、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并發癥防治等。觀察組則在優質護理服務模式下進行優質護理干預。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亮紅燈率、滿意度以及護理后的生活質量。采取WHO生活質量量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定。主要包括總體健康、積極感受、性生活、日常生活能力、疼痛與不適、對藥物與醫療手段依賴性6項,分數滿分100分,除疼痛與不適以及對藥物與醫療手段依賴性這兩項得分越低效果越好以外,其余4項均為得分越高效果越好。
1.4 統計分析: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x2檢驗,顯著性水平σ=0.05。
2 結果
觀察組護理后紅燈率為53.00%,對照組為88.5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lt;0.01),具體見表1。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84.00%,對照組為65.5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lt;0.01),具體見表2。
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lt;0.01),具體見表3。
3 討論
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指的是在觀念上與行為上,以患者為中心,將患者的需求放在首位,提高護理質量,簡化工作流程,制定方便措施,為患者提供高質、高效、低耗、滿意、放心的醫療服務。優質護理服務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保持患者舒適度,改善心理,提高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3]。本研究將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應用到護理工作中,效果顯著,具體措施如下:
3.1 護理人員專業培訓:
在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前,對所有護理人員進行優質護理服務知識培訓,組織其學習優質護理服務模式理念與實施細則。
3.2 健康教育:
了解并掌握患者的病情,綜合評估患者身體狀況,進行各項檢查與治療。定期給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知識宣教,向其介紹疾病產生的原因與治療方法,并將治療方案詳細告知給患者及其家屬,向患者講解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提前說明治療或用藥可能導致的不良反應與應對措施,告知患者不必慌張,及時告知醫護人員,便于及時進行對癥處理。
3.3 心理護理:
對于住院患者而言,陌生的環境容易產生焦慮、煩躁等負面心理,故護士要加強對患者心理疏導,指導患者采取正確的調節負面情緒的方法。針對首次就診的患者,護士要耐心傾聽患者訴說,與之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進而促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在整個治療與護理過程中,護士要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其心理變化,對于出現的不良心理進行及時疏導、安慰。
3.4 便民服務:
完善病房基礎設施,保證病人基本生活所需,如在多人病房的病床之間加上床簾,保護患者隱私,適當增加墻隔板,增加對患者的保護。為方便患者家屬可適當增加紙杯、剃須刀、指甲刀等生活用品。對于行動不便的患者,協助其進行相應活動,如上廁所、洗頭等。對于長時間臥床患者,協助其翻背、更衣、沐浴等,防止褥瘡的發生。保持床單干燥整潔,定期更換,增加病房整潔度。在兒科病房,盡量避免帶角放置臺,降低危險[4]。根據病情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多攝取高營養、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3.5 強化監督:
護士長要加強對護士工作的檢查,督促其保質保量完成日常護理工作。適當增設服務意見反饋箱,讓患者監督護士工作,將患者的評價作為護理工作的評定標準之一。
經過上述護理干預后患者的亮紅燈率明顯少于常規護理組,對護理工作滿意度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苑記清.“優質護理示范工程”中關鍵接觸點的應用效果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9):16-18.
[2] 李英姿,馮水土,劉玉芬,等.優質護理對高齡骨折患者心理的影響和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7(33):202-203.
[3] 龔相東.探討優質護理服務降低病房紅燈呼叫率的方法[J].中國傷殘醫學,2012,20(7):126.
[4] 胡碧波.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對病房降低紅燈率的方法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9):78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