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臨床上對慢性乙肝患者實施人文關懷護理模式的方法及其成效。方法 "以125例2013.1.1.~2014.1.1.之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且根據患者采用的護理模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組,即對照組(60例采用的常規護理)和觀察組(65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了人文關懷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成效。結果 "兩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護理之后,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護理成效(遵醫行為和心理狀態)和護理滿意度要顯著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 "臨床上針對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療實施針對性的人文關懷護理,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情況,促進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提升。
【關鍵詞】慢性乙肝;人文關懷護理;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298-02
前言
慢性乙型肝炎具有醫療費用高、治療時間長、病情反復且不能治愈的特點,屬于一種常見的臨床慢性病,對患者的身心而言也是一種長期的折磨,這樣就會導致患者出現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障礙。而對于人文關懷護理而言,主要是關注的人的生存狀況,如心理及其生理等方面,因此,將人文關懷護理應用于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有助于患者滿意度和遵醫行為的提升,慢性乙型肝炎保健知識的健全,進而促進患者的治療[1]。下面我們將以125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人文關懷護理的成效,為后期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以125例2013.1.1.~2014.1.1.之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56例,患者的年齡在25~5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9.6±2.1)歲,患者的病程發展為半年~6年,平均病程為(3.2±1.1)年,兩組患者再一般資料上僅具有可比性。
2.方法:對照組的60例患者采用的是常規護理,也就是日常疾病護理及其常規健康教育。具體包括了以下幾點:一是為患者創建良好的住院環境,再者就是將相關的知識以圖畫的形式懸掛,向患者進行相關知識的介紹,將患者的恐懼和陌生感消除。二是與患者加強溝通,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并且在與患者握手的時候杜絕戴手套,防止患者產生自卑感;三是開展教育知識講座,使患者將疾病的相關知識盡可能的掌握,促進疾病的治療[2]。而觀察組的65例患者則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了人文關懷護理,具體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文氛圍的創建,也就是對病房實施人性化布置,并且加強對患者的關注和熱情,同時將便利科學的就醫流程和就醫秩序營造,實現人性化診療服務效率的提升。并且在節假日期間,加強對患者的問候和關心,使患者感受到溫暖和關心。第二,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等個體性差異實施針對性護理,也就是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同時了解患者的社會及其心理問題,并盡早做出開導和分析,使患者的心理狀態和衛生行為方式保持健康和良好。第三,將護理人員的禮儀修養和人文精神再工作中體現,將優雅的護理服務形象樹立,保證舉止言行服飾得當,并且以和藹可親的態度服務于患者,同時加強對患者隱私的保護。
3.評價方法: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調查表由醫院自行設計,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了遵醫行為(包括了規律作息、適當運動、合理膳食、戒煙戒酒、按時按量服藥、定期復查)、心理狀態和護理滿意度。
4.統計學處理:對調查的兩組患者的病歷資料借助統計學軟件SPSS16.0進行處理分析,以t檢驗,當Plt;0.05的情況下則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以上兩組患者在實施護理之后,在治療成效上,觀察組要顯著由于對照組,治療的有效率分別為75%(45/60)、89.23%(58/6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同時在遵醫行為、心理狀態和護理滿意度上觀察組也要顯著的優于對照組,以上各項指標觀察組分別為92.31%(60/65)、90.77%(59/65)、92.31%(60/65);對照組分別為80%(48/60)、83.33%(50/60)、81.62%(49/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
3 結論
通過以上探討,我們了解到臨床上針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療,實施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提升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改善心理狀態、嚴格遵循醫囑的關鍵,對患者的治療和康復至關重要。因此,必須引起廣大醫護工作者的廣泛重視和關注,同時在后期的臨床治療過程中,應該將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在臨床上大力的推廣和應用,促進患者的治療和康復。
參考文獻:
[1] 崔秀峰,劉麗萍,張霞,等.慢性乙型肝炎人文關懷全程護理服務模式的建立與實施[J].齊魯護理雜志,2008,18(9):156 -157.
[2] 張清云.人文關懷護理在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8,23(17):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