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提高小兒靜脈穿刺成功率。方法:通過醫學文獻及臨床經驗認真分析總結。結果:小兒靜脈穿刺成功與否與護士的心理素質、靜脈的選擇、持針手法及穿刺后固定等因素有關。
【關鍵詞】小兒;靜脈輸液;成功率
【中圖分類號】R47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306-02
在小兒靜脈輸液中,護士的心理素質尤為重要,直接關系到靜脈穿刺輸液的成功率,做好自我心理調節。對患兒進行必要的安撫,盡量減少緊張恐懼的心理,使患兒及時進入良好的穿刺狀態。
目的:(1)提高小兒靜脈穿刺成功率;(2)提高工作效率,減輕患兒的痛苦,減少護患矛盾。
由于護士不了解各種血管進針的角度和走向,未做好穿刺的準備工作仔細尋找血管,盲目進針,輸液前未與家屬交流,輸液后未詳細交代注意事項,通過標準化。更全面的提高小兒靜脈穿刺的成功率。
靜脈的選擇
靜脈的選擇應避免在骨隆突處、關節部位、靜脈活瓣處穿刺,還要根據患兒的病情進行合理的選擇。先頭皮后四肢、先額后枕、先大后小。小兒頭皮靜脈極為豐富,較大的有額靜脈、顳淺靜脈、耳后靜脈及枕靜脈,便于固定,又不影響患兒活動,便于保暖,故多采用。
選擇靜脈穿刺點的方法
看:給急診及危重患兒穿刺前應仔細看清可穿刺的部位,選擇最有利的靜脈進行穿刺,不易滲漏,易于家屬管理的血管,及時打開靜脈通道。
找:在皮膚表面一時看不到血管時,要耐心沉著,在四肢、頭部仔細找,然后選擇一條較好固定,便于保留的靜脈。
摸:有些患兒的血管難以通過“看”、“找”的辦法解決靜脈穿刺問題時,可用指尖順靜脈走向探摸,體會血管的走向、深淺度、粗細、滑動度。
標準化操作流程:
(1)呼叫患者,執行雙向核對。
(2)與能夠交流的小兒進行交流,取得配合,同時,與家屬溝通,取得理解。
(3)選擇需要穿刺的部位。
(4)備膠布及用物。
(5)選擇需要穿刺的血管:選擇較直,較粗,自己有把握的血管,認真區分動靜脈(靜脈血管一般為藍色,觸之有彈性,可凹陷,沒有硬的感覺,動脈血管一般為顏色淺紅,觸之有搏動感,感覺血管稍硬,觸之不凹陷)剔除進針部位周圍約3厘米處多余的毛發,避開受損和感染的皮膚。
(6)準備進針前再次與家屬及患兒溝通,取得配合,頭皮靜脈穿刺前讓患兒平臥,囑咐患兒家屬按住患兒腿部,另一家屬或護士,雙臂輕壓患兒雙肩,并固定頭部;手背靜脈穿刺,將穿刺的受自然放置,護士用左手將患兒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狀手,家屬的手抓住患兒的手腕,防止患兒亂動;足背靜脈穿刺時,囑家屬一人約束上半身,另一家屬或護士約束患兒的腿部,按壓腳踝,固定腳背,使其固定。
(7)常規消毒,再次核對。
(8)進針角度:①額正中靜脈:比較粗,易于固定,繃緊皮膚后20°~30°進針,針頭斜面刺破皮膚后,針頭行于皮下時角度變小,刺入血管時角度改為10°~15°,使針身與血管平行向前推進。但額正中靜脈易外滲,逆行進針可克服此缺點。②顳靜脈:較粗,能看清靜脈者由淺入深進行穿刺,開皮時較淺,回血后向前略平行推進,后固定。看不清靜脈者可用示指觸摸,能摸到靜脈溝,根據血管走行在手指引導下進針,刺入血管后可有通暢感,即為成功。③若是穿刺手、足背及其他大靜脈,進針可選用直刺法,也可選斜刺法進針(斜刺法是在欲穿刺的靜脈旁側距其靜脈約1-1.5cm,針頭與皮膚呈20°-30°角將針頭刺入靜脈。),見回血后,再向前平行進針1—2mm后固定。
(9)穿刺成功妥善固定,穿刺成功后用左手食指固定針柄于小兒頭皮上,左手拇指墊于針柄的塑料管下方,防止針尖翹起,右手打開調節器,并觀察輸液是否通暢后用第一塊膠布將針柄粘貼牢固,如針柄懸空,可在針柄下墊一個干棉簽頭部,用第二根帶有敷料的輸液貼貼在針眼處,用第三根膠布交叉固定針柄,用第四根膠布將針柄上方的塑料管再次固定,最后將膠布繞頭兩圈。
(10) 操作后再次核對。
(11) 結束后送回座位。交待注意事項:①向家屬交待抱患兒的姿勢,以喂奶的姿勢從穿刺部位的側面抱住患兒,將患兒的一手抱入腋下,并扶住另一只手,防止患兒撤掉輸液針頭。②易哭鬧的患兒要多哄,防止哭鬧時間過久引起液體外滲。③足背靜脈穿刺成功后,將兩腿分開,防止兩腿接觸引起液體外滲。
綜上所述,經臨床實踐發現運用各種選擇靜脈穿刺點方法及掌握特殊靜脈穿刺法可大大提高小兒靜脈穿刺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劉曉靜,中國社區醫師,提高小兒靜脈穿刺,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