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參松養心膠囊聯合倍他樂克治療室性早搏的臨床療效。方法:采用隨機對照研究的方法,共采集符合納入標準的室性早搏60例,分為兩組(對照組及治療組);對照組:心血管病基礎用藥+倍他樂克(47.5mg ,1/日);治療組:心血管病基礎用藥+倍他樂克(47.5mg ,1/日)+參松養心膠囊(4粒,3/日)。分別用藥,8周為一觀察療程。結果:中藥聯合傳統抗心律失常西藥治療室性早搏的總顯效率為43.3%,總有效率為86.7%,與單用傳統抗心律失常西藥(分別為33.3%和66.6%)相比,前者療效明顯優于后者,有統計學差異,中藥能明顯顯著改善室性早搏患者的臨床癥狀。
【關鍵詞】心律失常;參松養心膠囊
【中圖分類號】R2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339-02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系統最常見的一種疾病,其中室性早搏為臨床多見的病種,患者以心悸不適為主訴。本文通過觀察60例室性早搏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發現中藥聯合傳統抗心律失常西藥治療室性早搏具有很好的療效。
1 臨床資料
1.1 臨床觀察的病例全部來自2011年04月至2013年02月間,蘇州市中醫醫院心內科門診及住院的室性心律失常,中醫辨證屬氣陰兩虛、心絡淤阻證患者,采用隨機平行對照設計,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
1.2 室性早搏的診斷標準參考以下標準:QRS波群提前發生,通常時限超過0.12s,寬闊畸形,ST段與T波的方向與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配對間期恒定,有完全性代償間歇。,中醫辨證參照2002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
2 研究方法
采用隨機對照研究的方法,共采集符合納入標準的室性早搏60例,為兩組(對照組及治療組);對照組:心血管病基礎用藥+倍他樂克(47.5mg ,1/日);治療組:心血管病基礎用藥+倍他樂克(47.5mg ,1/日)+參松養心膠囊(4粒,3/日)。分別用藥,8周為一觀察療程。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用藥后過早搏動消失;有效:用藥后每2min過早搏動次數較原有減少50%以上;無效:用藥后無變化;加重:用藥后過早搏動較前增加50%以上。
3.2.1兩組患者性別分布情況:
經四格表卡方檢驗,P值gt;0.05,兩組性別分布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3.2.2兩組患者年齡分布情況:
經兩樣本T檢驗,P值gt;0.05,兩組患者平均年齡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3.3療效分析:
4 "討論
室性早搏是臨床最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在無器質性新增病人群中也多有發生。隨著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室性早搏的檢出率大大提高。雖然近年來各種治療心律失常的手段如電復律、射頻消融術、心臟起搏器、ICD及各種外科手術等在治療機防治其危險性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但毋庸置疑,藥物治療仍在心律失常的治療中占據主導位置。中醫藥治療心律失常療效確切,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中醫藥不但可以明顯緩解臨床癥狀,減少西藥抗心律失常藥物用量及減輕毒副作用,且本身安全性較高,毒副作用小,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參松養心膠囊是獲國家科技部創新基金資助,運用絡病理論探討心律失常中醫病機及治療,基于心律失常心慌、氣短、心煩、失眠、脈結代的臨床證候特征,指出心律失常是以氣陰兩虛為其發病之本,絡虛不榮為基本病理環節,脈絡瘀阻為重要影響因素,氣陰兩虛,絡脈失養所致絡虛不榮與西醫學心臟傳導系統、心肌細胞自律性及自主神經功能異常具有密切相關性。針對上述中醫病機特點和臨床表現,制訂“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清心安神”的治法,以生脈散為基礎方加減,其組成為人參、麥冬、山茱萸、丹參、炒酸棗仁、桑寄生、赤芍、土鱉蟲、甘松、黃連、南五味子、龍骨十二味藥。人參補益心氣,麥冬養陰清心除煩,五味子斂氣生津,三者合用共奏益氣生津,養陰復脈之功;桑寄生“補胸中大氣”,山茱萸、酸棗仁養心陰、益肝血、斂心氣,三藥共用增強榮養絡脈之功效;丹參、赤芍活血祛瘀,土鱉蟲化瘀通絡;黃連、龍骨清心安神,甘松流暢絡氣。全方體現了“溫清補通、整合調節”治療心律失常的組方特色,開拓絡病理論指導心律失常治療新途徑[2]。
參考文獻:
[1]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77-85
[2] 谷春華,吳以嶺,田書彥,等.參松養心膠囊對冠心病室性早搏療效及自主神經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25(9):783-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