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研究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防治的對策。為預防與控制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方法提供更可靠的依據。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行骨科無菌手術患者512例,根據是否發生切口感染可將患者分為感染病例組與非感染病例組,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手術時間長短、總住院天數、合并糖尿病及手術部位,并對感染患者檢出病原菌,探討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而研究防治切口感染的對策。結果 經組間比較各項因素,除患者性別以外,其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檢出結果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最高,占51.3%,其次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占30.8%。結論 進行患者術前危險因素綜合評估,并術中嚴格規范操作流程及對高危患者術后控制感染是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減少到最低水平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R-1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361-02
骨科手術大多為無菌手術,比如關節置換,畸形矯正及脊柱固定等。骨科手術具有開放性,且一般都有內固定物植入,患者術后存在發生切口感染的風險,這將會明顯延長患者康復期,增加經濟負擔,占用醫療資源。近年來,切口感染作為骨科無菌手術常見并發癥,被臨床醫師普遍認識到其防治的重要性。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行骨科無菌手術患者為對象,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并提出針對手術前后的防治措施。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臨床資料:
我院收治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行骨科無菌手術患者共512例。512例患者中,其中男279例,女233例,年齡18-80歲,≥60歲患者69例,<60歲443例,手術時間>4h者186例,<4h者326例,住院天數≥10天患者243,<10天269,手術為腰部或四肢的患者303例,其他部位為209。并發糖尿病患者45例。
1.2分組情況:
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的診斷標準[1]為①切口周圍出現紅、腫、熱、痛,發熱≥38℃或有膿性分泌物。②切口裂開或腫脹,有膿性分泌物流出,或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抽到膿液。③實驗室檢查:WBC明顯升高、ESR增快等。④切口分泌物或切口深部分泌物細菌培養結果呈現陽性。①、②、④項中滿足一項,可診斷為切口感染。上述患者臨床資料依據上述診斷標準,手術切口感染的患者共有33人。為進一步研究發生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對所有患者的病歷進行回顧性分析,記錄內容包括:姓名、年齡、性別、入院日期、出院日期、手術日期、手術持續時間、手術部位、術前疾病診斷、是否術后發生切口感染等。在此基礎之上,可將感染患者分為暴露組和非暴露組。并對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檢出結果進行了分析。
1.3統計方法:
資料數據通過SPSS 18.0 醫學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采用 χ2檢驗來比較兩組及多組間的率,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危險因素分析情況:512例在我院骨科行無菌手術的患者中發生切口感染33例,感染率為6.45%。33例感染者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骨科無菌手術后,男性患者切口感染率為7.17%,與女性患者切口感染率5.58%相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切口感染患者的年齡、手術時間、住院天數、合并糖尿病均明顯高于未感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在腰部及四肢行骨科無菌手術的患者切口感染的發生率高于身體其他部位行骨科無菌手術(P<0.05)。見表1。
2.2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病原菌檢出結果:感染致病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3]、凝固酶陰性萄球菌,分別占51.3%、30.8%。
3 討論
綜上臨床資料數據分析,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是患者年齡≥60歲、手術時間>4h、總住院天數≥10天 、術前合并糖尿病及腰或四肢的骨手術。(1).年齡大于60歲的患者更易發生手術切口感染。人的免疫力和組織再修復能力是和年齡呈負相關的。這要求臨床醫師應注意年齡偏大的患者發生術后切口感染的風險。(2)手術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無菌骨科患者發生術后切口感染的幾率大小。手術時間大于4小時的患者切口感染率明顯高于小于4小時的患者。患者在長時間的手術暴露過程中,手術室中的細菌直接落入切口導致感染。醫師進行長時間操作也會增加手術創面的形成,增加感染機會。因此,手術室應嚴格執行空氣中微生物定期監測,控制菌落數。另外,手術接臺順序,參觀人數以及人員流動都可能給手術室帶來污染。(3)住院天數過多會增加患者院內接觸細菌等微生物或交叉感染的機會,導致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4)在對手術的部位進行資料分析后,研究發現骨科無菌手術以腰部與四肢部位的切口感染為多,這些部位易發生感染與手術方式復雜、組織損傷較大及植入內置物等有關。因此,臨床醫師針對骨科無菌手術應嚴控掌握適應癥,規范操作流程。(5)在表1中,患者合并尿病的感染發生率明顯高于無合并癥患者。糖尿病病人的末梢微血管病變,造成機體組織再生修復能力比較差,導致患者骨科無菌手術術后發生切口感染,并且持續期長,傷口反復感染,難以愈合。
針對造成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的以上相關危險因素,臨床可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首先,臨床醫師應對骨科手術患者進行術前綜合評估。年齡偏大,患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且免疫力較低的患者,應在手術前控制好感染和血糖水平,加強營養,消除恐懼感,盡早手術。其次,在骨科無菌手術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流程,明確醫護人員各項分工,做到協調配合,保證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手術。這要求醫護人員必須有高超的技能水平和深厚的醫學知識背景。另外,手術室人員應定時對空氣細菌指標進行檢測,使用的手術器械、鋪巾做到徹底消毒,合理選擇內置物,限制觀臺人數以及減少人員走動等[4]。最后,臨床醫師術后應嚴格遵守衛生部頒布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5],根據血液病原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合理規范使用抗菌藥物,避免引起菌群失調,導致耐藥菌大量產生,增加醫院內感染率。醫護人員[6]還應做好病房環境的清潔消毒以及醫院感染管理的質量控制工作,定期接受關于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醫護人員應加強對術后住院患者的康復宣教,并且時時體現愛傷意識。對出院患者,應定期隨訪和檢查。骨科無菌手術患者發生切口感染[7]不僅明顯延長患者康復期,增加其經濟負擔,還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有限的醫療資源。因此,臨床醫護人員應對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高度重視,做到及早防治。
參考文獻:
[1] 高新云,羅曉明,施安娜,等.手術切口感染病原菌分析及管理策略[J]. 局解手術學雜志,2010,19( 6) : 496-497.
[2] 盛敏,羅國保,王建新,等.強化環節質量管理控制骨科手術部位銅綠假單胞菌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1):1395-1396.
[3] 高寶琴,王麗娜,楊彬霞,等. 骨科無菌手術感染危險因素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13(23):3155-3157.
[4] 龔喜雪,盧梅芳.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分析與手術室護理干預[J].中國醫藥導報,2011,8(3):91-92.
[5] 劉曉軍,程志英,車薇.骨科住院患者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評價[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82-84.
[6] 史玉華. 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及手術室護理干預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12):1796-1797.
[7] 黃傳成 ,廖紅梅,李翠萍,等.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控制對策[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1,16(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