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母嬰傳播規律,分析阻斷干預方式。方法 選擇69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妊娠分娩的結果作統計分析,討論該類人群的母嬰傳播規律及梅毒不同發展階段的干預效果。結果 除去各種死亡因素,活產新生兒54例,其中新生兒梅毒有效阻斷人數為45例,阻斷率為(83.3)%;Ⅱ期梅毒不良妊娠結果明顯高于Ⅰ期梅毒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孕16周前阻斷率59.3%,孕16周后阻斷率24.1%;I期梅毒不良妊娠率為22.2%,而II期梅毒不良妊娠率為60.6%,P<0.05。結論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母嬰傳播概率與治療時機、疾病程度關系密切有關;對其實施合理的阻斷干預方式和阻斷時機,能夠有效阻斷梅毒的母嬰傳播。
【關鍵詞】梅毒;母嬰傳播;阻斷干預
【中圖分類號】R-1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383-02
梅毒屬于高度傳染性疾病,可通過蒼白螺旋體直接接觸發生感染而產生,是慢性全身性疾病,被列入我國乙類防治管理病種。臨床上可將梅毒分為Ⅰ期梅毒、Ⅱ期梅毒、Ⅲ期梅毒、潛伏性梅毒及先天性梅毒。早期梅毒(包括Ⅰ期梅毒、Ⅱ期梅毒及早期潛伏梅毒)和晚期梅毒(包括Ⅲ期梅毒及Ⅱ期復發梅毒)均可通過青霉素進行治療。妊娠合并梅毒是指妊娠期婦女發生梅毒或潛伏梅毒,可通過胎盤直接傳播給胎兒[1]。若患者妊娠早期存在抗生素濫用情況,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梅毒的早期癥狀,但因梅毒早期癥狀不典型常被忽視,導致患者在孕檢時才能發現疾病,對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治療及對預防新生兒梅毒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探討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母嬰傳播規律,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本文選擇69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并對患者實施孕期干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69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孕期干預方式阻斷母嬰傳播途徑,患者年齡21~39歲,平均年齡(26.3±3.6)歲,均通過常規梅毒螺旋體紅細胞凝集實驗(TPHA)及快速血漿反應試驗(RPR)確診為妊娠合并梅毒,Ⅰ期梅毒36例,Ⅱ期梅毒33例;其中初產婦58例,經產婦11例;患者配偶多為個體商販、司機、農民工等,其中患者配偶患梅毒34例,而患者本身婚前多性伴侶38例。
2.診斷標準:
根據《艾滋病與性病學》中對妊娠梅毒的診斷標準確立:(a)患者本人或其配偶存在婚外性行為或梅毒感染史;(b)患者有流產、早產、死胎史,患者分娩過梅毒患兒;(c)患者具備各期梅毒主要臨床特征及癥狀表現;(d)梅毒血清學檢驗呈陽性。
3.干預方法:
本文研究對象確診合并梅毒時間不一,因此治療共計兩個療程,時間分別為孕16周前以及孕16周后。給予患者普魯卡因青霉素臀部肌內注射80萬U/d,連續治療10~15 d;對青霉素過敏者可改用紅霉素進行治療,口服0.5 g/次,4次/d,連續半個月為1個療程。新生兒出生后取其臍帶血進行梅毒抗體檢測,并分別于出生3個月、6個月、12個月及18個月抽取靜脈血進行復查,方便準確判斷阻斷干預效果。
4.隨訪記錄:
由專人負責每個確診合并梅毒患者隨訪工作,并做充分記錄。在進行梅毒孕婦的圍產兒預后統計時,與同期非梅毒孕婦分娩的圍產兒對照分析。
5.統計學方法:
將患者治療數據錄入到SPSS 15.0統計軟件中,檢驗標準為α=0.05,當P<0.05時,認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妊娠結果:
69例患者中65例分娩,未分娩4例;65例分娩患者中足產兒41例,早產兒14例(其中重度窒息6例,嬰兒死亡1例),死胎6例,死產4例;未分娩4例中2例為異位妊娠,2例為流產。隨訪過程中1例嬰兒發生死亡,結果詳見圖1和圖2。
圖1 "未分娩患者妊娠結果
圖2 "已分娩患者妊娠結果
2.不同孕周干預治療結果:
除去6例死胎、4例死產及1例嬰兒死亡,剩余54例新生兒梅毒有效阻斷人數為45例,阻斷率為(83.3)%;45例成功阻斷患者中有32例患者為孕周16周前實施阻斷干預,即在整個孕期實施過兩次干預治療,其余13例患者均在孕期16周后接受治療,P<0.05,結果詳見圖3。
圖3 "不同孕周干預治療結果
3.不同臨床表現對妊娠結果的影響:
Ⅱ期梅毒不良妊娠結果明顯高于Ⅰ期梅毒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討論
近年來,性傳播疾病尤其是梅毒發病率逐年上升,因此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作為一類特殊患者人群開展妊娠期梅毒篩查十分必要[2]。本研究顯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多數為無癥狀的隱性梅毒,且均在妊娠數周后才被發現,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是此時孕婦免疫系統正處于暫時性抑制狀態,因此只有通過產前篩查才能及時發現妊娠期合并梅毒疾病。本研究中,除去6例死胎、4例死產及1例嬰兒死亡,剩余54例新生兒梅毒有效阻斷人數為45例,阻斷率為(83.3)%,與2012年臨床指南中相關文獻中阻斷率可達到99%略顯差異,推測其原因可能是:1.多數患者文化水平較低,未能規律產檢及時早期診斷及嚴格遵守醫囑進行正確用藥;2.多數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生活相對不夠穩定、工作流動性大,未能按時產檢及早期診斷;3.普遍存在自我保健意識差,對該病缺乏認識。本次研究同樣表明,45例成功阻斷的新生兒中,32例為妊娠16周前實施阻斷干預,證明越早實行干預,干預效果越顯著。而從疾病不同臨床分期對妊娠結果產生的影響中可看出,Ⅱ期梅毒不良妊娠結果明顯高于Ⅰ期梅毒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主要原因是妊娠16周前,胎盤自身具有的滋養細胞可有效發揮隔離作用,梅毒螺旋體在天然屏障前不容易直接通過胎盤,因此胎兒受到感染的機會較少,而妊娠16周后,絨毛膜滋養層的細胞會逐漸減少并萎縮,不能對梅毒螺旋體產生隔離和阻礙作用,因此螺旋體可順利進入胎盤,進而直接流入胎兒體內。
綜上所述,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母嬰傳播規律與治療時機、疾病程度關系密切相關,因此應選擇合理的干預措施和阻斷時機,進一步有效阻斷梅毒的母嬰傳播途徑。同時,在妊娠早期開展全面產檢,可及時發現梅毒,為臨床診斷和治療爭取更多時間。
參考文獻:
[1] 李佳.提高妊娠期性傳播疾病的臨床診治水平[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1,3(6):53~54
[2] 劉明月.對圍產期TORCH感染篩查的重新評價[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2,14(10):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