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中藥飲片處方用藥情況,以便于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可參考的依據。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全部中藥飲片處方資料,統計分析中藥處方出現的張數、具體的用藥頻率、超量用藥頻率以及單張出現的藥味數。結果:經統計后,我院該期間內用藥為319種,黃芪的使用頻率最高;參照《中國藥典》中的規定劑量標準,飲片的使用劑量超出規定劑量平均出現頻率為27.5%;參照《中藥學》中的分類,使用頻率最高的補虛類藥物;處方用藥藥味數偏多,平均可達15.5味。結論:中醫治療中,補虛類藥物的占比較高,但處方用藥中存在用量大、處方藥味數較多等問題,不僅會使中藥材資源損失過大,還會阻礙中醫學水平與整體醫療質量的提高,且不良反應發生率高,應引起注意。
【關鍵詞】中藥飲片處方;劑量;統計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dru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ing.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rescription data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3 to May 2014, and analyzed the numbers, dosing frequency, over dosing frequency and drug contents numbers of it. Results: There were 319 kinds of drugs used in our hospital,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use was astragalus. The rate of over dosing was 27.5%. The tonify deficiency drug was used with highest frequency, and prescription number slants was 15.5 for average, which was too much according to the category of \"Chinese Pharmacopoeia\". Conclusion: The tonify deficiency drug accounted for relatively high pece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ut the existence of large dosage and prescription number can make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resources lost, prevent the improving of the teaching level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and has a high rate of adverse event,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Keyword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rescription; dose; statistical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R-0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449-01
就中醫角度而言,中藥飲片處方是其用藥的精華體現,同時也是中醫臨床治療中辯證施治與治療整體理念的體現,把握好中藥處方的劑量,也是中醫治療中個體化特征的表現,因而,有必要了解中藥飲片處方用藥的具體情況,從而確保臨床用藥更加安全,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中藥保障[1]。本文回顧性分析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全部中藥飲片處方資料,并對其進行了統計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全部中藥飲片處方資料,其中,全部處方張數為6570張。
1.2方法:搜集我院醫院信息系統(HIS)中的相關資料,而后采用Microsoft Excel程序對中藥飲片的名稱、中藥飲片出現的次數、具體用藥劑量、用藥頻率以及單張處方的藥味數等項目進行統計分析。
1.3數據處理方法: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
2 結果
2.1我院中藥飲片用藥情況:經統計后,我院該期間內用藥為319種,參照《中國藥典》中的分類標準[2],均為《中國藥典》品種。其中黃芪的使用頻率最高,其占比為46.5%,人參以45.6%次之。參照《中藥學》中的分類,使用頻率最高的是補虛類藥物,其次為解表藥、利水滲濕藥、理氣藥以及消食藥,上述藥物的種數分別為5、1、1、1、2。參照《中國藥典》中規定的藥物用量上限,有10味藥存在不同程度的用藥超量現象,見表1。
2.2單張處方藥味數情況:我院6570張處方中的藥味數最少為1味,最多為25味,且以18位組成者居多,達1368張,占比為20.8%,平均每方藥味數為15.5味,單張處方藥味數情況見表2。
3 討論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我院中藥飲片處方用藥中,使用頻率較高的10味中藥的頻率均>27%,且參照《中國藥典》中規定的藥物用量上限情況,人參超過規定劑量范圍的占比最高,最低的為白芍。有1味中藥的超量用藥處方比例>40%,且有1味>80%。而中藥處方的劑量過大時,會增加不良反應風險,有調查數據結果表明,近年來,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呈逐年遞增態勢,最為主要的原因便是藥物的超劑量使用[3]。一般而言,中藥在一定的劑量范圍內時,用量越大,其臨床療效便會越強,若超出規定的劑量范圍時,藥物進入人體后,便極易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由表2的研究結果可見,我院6570張處方中的藥味數最少為1味,最多為25味,且以18位組成者居多,占比為20.8%,平均為15.5味,或處于藥物配伍考慮,但也折射出部分患者或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急于求成、撒大網等不良現象,從而導致了處方藥味數較多,造成中藥材治療浪費、患者經濟負擔加重等不良后果。
常見的影響藥物使用劑量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第一為藥物因素,主要包括藥材質量與藥材質地等;第二為季節地域因素;第三為患者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齡、體質強弱以及病程情況等;第四為用藥方法,主要包括方藥配伍、用藥目的等,除此之外,另有部分患者急于求愈,部分醫生出于滿足患者需求或避免醫患糾紛考慮,增大了藥物劑量,導致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也隨之加大,且當同時煎煮的藥味過多時,還會直接導致患者的經濟負擔加大,造成中藥材資源過度浪費,提示應加大對中藥飲片使用劑量的關注力度,以促使臨床用藥更趨于合理化[4]。
綜上所述,中醫治療中,補虛類藥物的占比較高,但處方用藥中存在用量大、處方藥味數較多等問題,不僅會使中藥材資源損失過大,還會阻礙中醫學水平與整體醫療質量的提高,且不良反應發生率高,應引起注意。
參考文獻:
[1] 朱金英.我院中藥飲片處方用藥分析[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1,13(06):1205-1206.
[2] 桑嵐.中藥飲片的處方用藥不合理狀況及其對策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2,30(03):287-289.
[3] 張孝懷.中藥臨床處方中藥味過多之淺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23(02):397-398.
[4] 蔡艷芳,戴暉.中藥房中藥飲片處方用藥的臨床分析[J].北方藥學,2010,3(05):21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