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是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目前在中年人群中發病呈上升趨勢,與居住環境、工作環境、個人生活習慣有密切關系。本文中首先分析了骨性關節炎的病因,并主要針對其治療方法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中老年;骨性關節炎;治療
【中圖分類號】R-0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460-02
一、骨性關節炎病因分析
骨性關節炎具體病因尚不明確,其發生與年齡、肥胖、炎癥、創傷及遺傳等因素有關,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OA多見于中老年,無明確的全身或局部誘因,與遺傳和體質因素有一定關系。繼發性OA可發生于青壯年,可繼發于創傷、炎癥、關節不穩定、慢性反應的積累性勞損或先天性疾病等。(1)發病因素:①年齡,隨著年齡增長,軟骨下滋養血管數量下降,軟骨生理生化改變;②遺傳及種族,可能是由于某一基因遺傳缺陷造成的,西方人髖OA多,東方人膝OA多;③肥胖,造成關節負重過度;④性別,女性的發病率為男性的8倍;⑤關節先天及后天畸形,關節受力不當,引起軟骨變形。(2)誘因:①關節損傷,肌肉無力;②氣候因素,常居潮濕、寒冷環境的人多有癥狀,與溫度低引起血運障礙有關;③關節反復受壓,如不良體位勞動者;④關節過度活動。(3)加重因素:①關節生物力學環境改變;②代謝及內分泌障礙;③關節營養障礙。
二、臨床表現
不同部位的關節臨床表現略有差異,主要的臨床表現有:(1)疼痛;(2)關節僵硬,屈伸不利,功能受限;(3)關節腫大畸形;(4)骨摩擦音(感);(5)關節無力、活動障礙。發病關節以膝關節為主,其次是脊柱、髖、踝、手指等關節。OA疼痛的痛點分布也有規律,據報道,膝OA患者80%壓痛點在膝內側,其中44%在內側關節間隙周圍;也有學者發現,壓痛點多在髕骨周圍,壓痛部位由高到低依次為髕骨、髕周、內外側副韌帶、髕下脂肪墊等處;脊柱按壓疼痛點通常在小關節突、棘間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指間關節疼痛多在遠端兩側關節囊、側韌帶。關節腫脹是由于關節囊周圍軟組織變性增生、關節積液及滑膜肥厚、骨質增生、骨贅引起。畸形多由于關節間隙變窄及骨贅等原因引起。OA所引起的功能障礙可分為關節活動協調性異常及關節屈伸活動范圍減少的改變,絕大多數屬于功能受限,很少見到關節功能永久性完全喪失者,較多見的是2~3種原因并存。
三、治療
1、手法關節松動
該治療屬于被動運動范疇,是利用較大的振幅、低速度的手法在關節可活動范圍內完成的一種針對性很強的手法操作技術,治療常針對關節的生理運動和附屬運動作為治療手段。關節松動術的可能作用機制:(1)生理效應,主要通過力學和神經作用而達到,關節松動可以促進關節液的流動,增加關節軟骨的營養;關節松動可以緩解疼痛,防止活動減少引起的關節退變;關節松動的神經作用表現在松動可以抑制脊髓和腦干致痛物質的釋放。(2)保持組織的伸展性,關節松動術可保持或增加關節伸展性,改善關節的活動范圍。(3)增加本體反饋,本體感受器位于關節肌腱內,關節松動術可增加位置覺和運動覺傳導,主要治療關節疼痛、關節活動受限、關節僵硬等;針對性強、見效快、患者痛苦小、容易接受。
2、物理治療
(1)以熱傳導和輻射為主的各種熱療,能夠緩解關節疼痛和僵硬。(2)以電磁為主的各類超短波、電磁波治療,治療退行性關節炎為微熱量至溫熱量,創傷性滑膜炎急性期為無熱量,慢性期為無熱量至微熱量,效果顯著。(3)針灸(拔罐)治療,針灸對膝關節炎治療效果較好,針灸有消炎止痛、退腫、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通過改變患處血流量和血流速度,把一些致病炎性因子帶走,以達到改善癥狀的目的。
3、手術治療
嚴重的OA患者需要進行關節置換等手術治療。(1)關節鏡探查并清理術,是用于診斷治療大關節疾病比較安全實用的新技術,患者痛苦小、并發癥少、恢復快,療效顯著。(2)人工關節置換術,是通過手術將病損的關節部分或全部由人工制造的關節部件所代替,使其恢復正常平滑的關節面。(3)骨形態蛋白植入,關節軟骨剝脫是KOA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并且軟骨無法再生,歐美發達國家認為軟骨剝脫只有進行關節置換才能治療,但是關節置換有一定的感染和栓塞風險,且費用高昂;骨形態蛋白植入治療KOA,從根本上解決了軟骨不能再生的問題,此種方法在關節鏡的微創介入下即可操作,是目前治療膝關節較先進的方法。目前,國內膝關節病患者中20%需要手術,而實際只有0.1%進行了關節置換,剩余的患者多致殘,生活質量嚴重下降,骨形態蛋白植入治療,為廣大OA患者帶來了希望。
四、康復訓練
臨床實踐與研究表明,膝關節周圍神經肌肉系統與原發性KOA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聯。神經肌肉保護機制損害會引起關節內應力不均衡,本體感覺損害,關節穩定性下降,從而引起早期關節退變,進一步導致關節運動的準確性和穩定性下降。KOA患者股四頭肌激活能力、患側及對側肌力下降,改變了膝關節周圍肌肉活動的協調性。研究表明,KOA患者股四頭肌最大隨意等長收縮(MVC)在受累側和健側膝關節均明顯下降,股四頭肌激活下降改變了關節的傳入沖動,引起傳出運動神經沖動下降,可以證明肌肉功能障礙是OA的潛在病因。研究發現,膝關節周圍主動肌和拮抗肌共同收縮,增加了關節穩定性,但也不可避免的會引起關節負荷增加,易致肌肉疲勞、肌力下降,肌力下降又進一步引起上述肌肉共同收縮,形成惡性循環。嚴重KOA患者存在肌肉共同收縮模式,即骨外側肌、骨內側肌、外側腘繩肌共同收縮;中度KOA患者僅在步行周期中站立相早期存在骨外側肌和外側腘繩肌共同收縮。股四頭肌無力和激活能力下降,本體感覺損害,肌肉收縮模式的改變與KOA發生發展關系密切,神經肌肉功能障礙可能是KOA發生的原因之一,值得深入研究。
針對KOA康復治療,目前仍集中在功能訓練上,以股四頭肌為代表的伸膝肌裝置的康復治療為主。運動療法包括改善關節活動度(ROM)、肌力強化及協調、提高有氧運動能力、改善平衡能力和本體感覺等。治療可采用常規物理治療結合本體感受性神經肌肉接通法:分別于仰臥位、坐位和站立位睜眼、閉眼進行節律性自主運動、目標角度復位訓練、氣墊上閉合鏈平衡訓練等,也可以在膝關節周圍應用彈力繃帶,既可以緩解疼痛,改善姿勢的穩定性,對改善本體感覺也有益。
參考文獻:
[1]劉克敏,劉曉磊.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康復治療的現狀及進展[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2(04)
[2]程兆明,王立新,王子矜,魏入帥,郭開今.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結合股四頭肌訓練用于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11)
[3]郝紅霞,侯振世.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療膝骨關節炎64例療效觀察[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