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官鬻爵,歷史悠久,中外皆有。
法國歷史上就有賣官鬻爵的傳統,國庫空虛特別是與國外發生戰爭時更嚴重。如在路易十四時期,國王在財務人員的協助下創建新職位來供人們購買。而且買到官職后,買官者每年還要給王室交納“官職稅”,也就是官職擁有稅或者保職稅,不交則去職。為了賣更多的錢,國王還會巧立名目,或要求任職者繳納核準費,或要求繳納“附加擔保稅”,有時還把一個官職分為兩份賣出。
中國歷史上的情況與法國類似。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這種現象,如商鞅變法中實行過“粟爵粟任”,即根據給國家交納糧食的多少賞賜官爵。西漢的晁錯力主“入粟拜爵”:“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就是說,爵位是皇帝壟斷的,皇帝可以隨口創設,無窮無盡;糧食是農民在土地上種植的,也是永不枯竭的。皇帝拿隨口創設的爵位去換農民實實在在的糧食,有什么不劃算的呢?所以,漢朝之后,納粟拜爵或入粟拜爵經常實行。
到了明清,賣官鬻爵更是常態化,叫做捐輸或者捐納制度。這是因為明清時期,通過科舉走上仕途是讀書人最主要的途徑,而讀書人多,官位有限,競爭非常激烈,為此朝廷發明了不用考試直接獲得當官資格的制度通道。
明朝景泰年間,為了賑災,明朝實行“捐監”制度,也就是通過捐糧食或銀子獲得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監生名額,這個名額含金量很高,可以不用參加科舉直接當官。最初參加捐監的人還有資質要求,后來只要有錢就行。
捐監雖然可以進入官員候選者隊伍,但不一定能很快得到官職。于是又有了快速通道,本來沒有候補資格的人,可以出錢買資格,這就是“捐納候補”。但是排隊候補的人太多,朝廷又創設了“捐花樣”制度,包括“先用”、“遇缺先用”、“先先用”、“本班盡先”、“新班即用”等等,出了錢的人可以得到當官的優先權。進入官場后,想往上走,還得繼續捐納。清朝就有一種捐納項目,出錢可以得到優先晉升的機會,這叫做“捐升”。
明清的捐納,給政府帶來了相當豐厚的收入。這些錢主要用于賑災之類。自然災害和戰爭一般事發突然,用款巨大,如果立即進行征稅,顯然緩不濟急,難以籌措。現代國家一般通過立即發行債券來籌集資金,但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國家向老百姓借錢的觀念,所以,遇到這類事件,開例捐輸、賣官鬻爵成了朝廷最拿手的辦法。如果不用這種辦法,也只有通過向百姓增稅等措施來籌措收入了。
但是,賣官鬻爵帶來的后果很嚴重。捐納制度使官員素質更為低下,而且通過此種辦法得到官職的官員,會更加肆無忌憚地搜刮百姓。事實上,官員捐得官職后大肆搜刮以撈回成本,本來就是賣官鬻爵制度應有之義。如果買來官職后不能通過職權把成本撈回來,花錢買官豈不成了虧本生意?同時,賣官鬻爵造成正常官員的錄用、考核、升遷等秩序的混亂,使無錢無勢、遵守規矩排隊的人沒了機會和希望。而且都是交錢求優先,也仍然有被擠出的人。被剝奪的官員一定會想方設法將此損失補回來,這點幾乎毫無疑問。
明清捐輸制度有如此壞處,好歹賣官的收入進了國庫。更差的做法是,把賣官的錢裝進私人腰包。如漢靈帝“西園”賣官,收入全進了皇帝的小金庫。《管子》有觀點認為,如果出賣官爵,政權可能在十年內滅亡。可不慎歟?
(作者系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