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消亡速度進一步加劇,可以說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刻不容緩。
目前,從法制的建設、組織模式構建、保護工程建設、財政補貼政策和統計性工作“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編撰等方面來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階段性顯著成就。但與國外相比,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由于起步晚,自身定位不清,尚欠缺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接相關的稅收保護機制。
政策演進
鑒于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對于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支持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也是稅收政策的重要內容。而文化產業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的關鍵環節密切相關,交互影響。因此,在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稅收政策體系的過程中,總結和借鑒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顯得尤為重要。
2000年12月,國務院制定下發了《關于支持文化事業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涉及稅收政策主要是通過增值稅的先征后退的措施支持文化事業發展。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最全面的一次稅收政策調整則是2005年初,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出臺的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
具體包括:對政府鼓勵的新辦文化企業,自工商注冊登記之日起,免征3年企業所得稅;試點文化集團的核心企業對其成員企業100%投資控股的,經國家稅務總局批準后可合并繳納企業所得稅;文化產品出口按規定享受出口退(免)稅政策;對在境外提供文化勞務取得的境外收入不征營業稅,免征企業所得稅。
以及,對生產重點文化產品進口所需要的自用設備及配套件、備件等,按現行稅收政策的有關規定,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對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或承擔國家指定任務而造成虧損的文化單位,經批準,免征經營用土地和房產的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對從事數字廣播影視、數據庫、電子出版物等研發、生產、傳播的文化企業,凡符合國家現行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規定的,可統一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國務院批準成立的電影制片廠或經國務院廣播影視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成立的電影集團及其成員企業銷售的電影拷貝收入免征增值稅。對電影發行企業向電影放映單位收取的電影發行收入免征營業稅。
從支持文化體制改革方面,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2005年的財稅1號文件規定:第一,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后,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二,對享受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優惠政策的轉制單位和企業,2005年度照章征收企業所得稅,從2006年度起免征企業所得稅,不再享受與所得稅有關的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優惠政策。第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后,原增值稅優惠政策繼續執行。第四,由財政部門撥付事業經費的文化單位轉制為企業,對其自用房產、土地和車船免征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車船使用稅。
從財稅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演進來看,其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稅收政策制定的啟示是,在制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稅收政策的過程中,不能僅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搶救”、“合理利用”和“傳承發展”等環節自身進行考慮,也要借鑒與其密切相關的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
存在問題
總結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來看,一是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稅收征收方式應該更加多樣化;二是應以全球化視角從貿易、投資等方面考慮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稅收政策;三是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部門產業鏈、供應鏈視角做出全面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稅收政策;四是要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部門經濟類型、經濟體制、經營規模、項目特性和項目傳承人的特性的差異,制定差別化稅率;五是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外接、延伸和擴展的稅收激勵政策。
但是由于當前我國的稅收政策還主要是針對文物保護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并且還沒有納入和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體系中來,在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搶救”、“合理利用”和“傳承發展”等環節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重要作用,因此欠缺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接相關的稅法保護機制。
例如公益慈善捐贈稅前扣除比例相對于發達國家仍比較偏低(企業捐贈為12%、個人捐贈為30%),從而導致很多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公益事業缺乏熱情,不能夠理解這種“捐款還要納稅”的政策導向,影響了人們對遺產保護的積極性。
而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角度來說,一是由于生產原材料取得的偶然性、天然性、來源的分散性,導致很難取得生產原料的進項發票,無法進行抵扣,使得稅負較重,從而經常偷逃稅款,加大了稅收風險;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使用傳統手工,生產周期長,人工投入多,導致稅基加大,增加了相對稅負;三是財政性補助資金因免稅認定程序不暢,企業無法享受免稅政策;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部門人才培養的外部性和風險性需要得到關注。研究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部門人才的流動性非常強,職工教育投入的外部性和成為沉沒成本的風險性都非常高,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需要財稅政策做出相應的支撐。
完善路徑
筆者認為,在加大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財政投入的同時,要加強稅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搶救”環節的激勵作用,使其成為我國扶持和引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搶救的有力杠桿和重要保障。例如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部門的不同社會經濟效益,出臺實施不同的稅率結構;對于社會各界,包括企業和個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捐贈,給予一定比例內免征所得稅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金投入。
同時,政府應盡快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稅收優惠政策納入工作程序,制定明確的時間表。同時在總結試點經驗和前期稅收優惠政策實施效果的基礎上,對稅收優惠政策加以調整和完善,使之更加切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利用”的發展趨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涉及的項目多且門類復雜,可以先對列入國務院和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項目代表傳承人的合理利用采取減免稅收的優惠政策,然后再具體到各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項目代表傳承人的合理利用進行扶持性的稅收政策;對新型“生態博物館”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門票收入給予免征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的優惠;財政稅收政策鼓勵文化產業發展,鼓勵和支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并結合出版、音像、廣播電影電視、廣告業、演出、旅游等行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變成經濟資源。
另外,由于稅負負擔沉重,利潤微薄,許多年輕人覺得從事這個行業賺不到錢而不愿意學習該項技藝,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為此應加大財稅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環節的支持。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部門中職工教育經費的財稅支持要考慮人才培養工作的外部性和風險性以及創新創意的現實要求;另一方面,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部門股權激勵和無形資產入股的所得稅采取減免或延期。技術秘密傳承應享受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政策,以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技術擴散。
(作者就讀于遼寧省對外經貿學院會計學院財務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