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河南省下發了《關于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了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
這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既然要農民進城落戶,就必然涉及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相關原有權益的處置,是取消還是保持原有狀態?農民進城以后怎么生活?種種問題引發了一些討論和思考。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教授溫來成認為:“農民進城的根本動力是進城后能夠尋找到更好的工作崗位,比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獲得更多的收入,能享受到城市文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如果進城對于農民而言只是有了市民的身份,但他的生活水平沒有得到提高,甚至還不如之前,那農民是沒有積極性的?!?/p>
《實施意見》中提出,為農民提供公益性崗位。但這只是暫時性的、過渡性的辦法,農民能順利轉化為市民,取決于他們進城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并且工作足夠養家糊口,讓他們在城市長期生活下去,與當地市民能夠達到一致的生活水平,但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崗位普遍來看收入比較低,因此專家認為公益性崗位不能作為解決農民就業問題的主渠道。刺激經濟發展,讓市場提供更多的崗位才是解決問題的一劑良藥。
“以前很多地方也出現過這樣的問題,農民離開了土地,房屋也沒有落實,就業也沒有落實,強行把農民趕進城市,結果是歷史遺留問題很突出,社會矛盾很多。”中央財經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蘇日嘎拉圖如此分析。
當然,實現基本就業只是農民進城的第一步,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民的文化水平也在提高,越來越關注自身發展,尤其是年輕一代,如果發展空間不大,農民也不會甘心情愿的變成一輩子生活在城市底層的市民。
要提高農民改革后的生活水平,也出于對農民變市民后的相關權益的保障,就要讓他們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等,這是農民、市民真正平等的寫照,但同時也意味著財政將承擔更大的壓力。那么,要保障農民變市民后的種種福利,這筆龐大的財政支出要從哪里來呢?
仔細研究《實施意見》,其中并沒有說明如何解決這筆龐大的財政資金的問題。溫來成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財政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以義務教育為例,以前財政撥款只根據戶籍,現在可能更多要考慮實際需要義務教育的學生人數來進行撥款,尤其是對于農民流入量較大的地區,上級政府、中央政府都要給予更大的財政支持,加大專項資金的扶持力度。
河南省作為一個人口大省、農業大省,有其特殊性,而此次戶籍制度改革選擇河南作為試點,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到底有多大的可復制性也有待考量。蘇日嘎拉圖認為,河南省作為糧食生產的重地,改革之后其農業地位會不會發生變化也是一個問題,但是從人口的角度看城市化經驗的推廣是沒有問題的。
河南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全國處于中等水平,它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發展水平相對比較低;與西部地區相比,它的發展又具備一定的基礎。如果戶籍制度的改革可以在河南省順利展開,并且取得比較好的效果,那么推廣的價值應該會比較高。
記者對戶籍改革遇到的難點進行梳理發現有三點值得關注,其一,農民變成市民之后,如何保障他們能享受到城市居民相同的權益。政府一道“取消農民令”的下達或許比較容易,但要克服農民在就業、子女教育和基本社會保障諸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卻會遇到不同程度的阻礙;其二,城鄉戶籍完全統一以后,國家如何實行三農政策?比如農村老人住進了城市,性質上不再是農民了,補貼還怎樣繼續發放?按什么標準發放補貼?這些問題都亟待政府研究解決。其三,如果農民要由農村遷往大城市,這些大城市該不該設立一個門檻,阻止人口的大量涌入,這也是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