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濕氣過重時,人會感覺困倦、身體四肢沉重、食欲差、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古方中醫疑難病研究所中醫養生專業人士表示:春季與五臟中的肝臟相對應,南方春季潮濕,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帶,“回南天”一來便形成了典型的聚濕地。
古方中醫養生專業人士指出:由于脾主肌肉,濕混脾胃會使人肌肉無力、感覺相當困倦;此外,春季與五臟中的肝臟相對應,很容易發生肝氣過旺,妨礙脾胃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既然“藥食同源”,不妨巧用這些健脾祛濕中醫藥膳食療方,具體如下:
薏米紅小豆粥
材料:薏米50克、紅小豆25克、白糖適量。
做法:先將薏米、紅小豆洗凈后放入鍋中,加適量水浸泡3-4小時候同煮至熟,然后加入適量白糖,冷卻后食用。
功效:去濕、補心、健脾胃。
清熱祛濕湯
材料:土伏苓250克、赤小豆50克、粉葛2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將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功效:去骨火、去濕,清熱毒。
和中化濕湯
材料:木棉花30克、雞蛋花30克、薏米30克、槐花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雞蛋花、槐花、瘦肉、薏米、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凈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
功效:適合濕熱脾虛者飲用。
草龜祛濕湯
材料:草龜500克、豬肉200克、新鮮土伏苓250克、紅棗6個。
做法:把豬肉、草龜、土伏苓紅棗一起放到砂煲內熬3至4個小時即可。
功效:有清熱去濕及解毒功能。
鵪鶉祛濕湯
材料:鵪鶉4只、薏米、百合各50克、姜3片。
做法:薏米、鵪鶉、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煲1個半小時即可。
功效:清熱去濕,潤肺化痰。
健脾祛濕湯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溪黃草10克、茯苓10克、豬胰(豬橫月利)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溪黃草、土茯苓、豬胰洗凈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后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功效:適合脾胃差者飲用。
山藥茨實薏米湯
材料:每次可選用懷山藥15克、茨實(也叫芡實、雞頭米)15克、炒薏米15克、炒扁豆15克、北芪12克、白術10克、豬排骨200克。
制法:先用水浸泡懷山藥,以去掉硫磺之味。扁豆、薏米用鍋炒至微黃,豬排骨洗凈血污并斬件,茨實、北芪、白術用清水洗凈,然后將全部用料放進湯煲內,用中火煲1個半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此湯有健脾醒胃、去濕抗疲勞作用,對于脾虛濕重、精神不振者尤宜。
扁豆瘦肉湯
材料:扁豆100克、陳皮1/4個、豬瘦肉400克,食鹽、生姜適量。
做法:
1、把豬肉切塊洗凈,陳皮去瓢,生姜切片;
2、把1中的食材一同放進煲內,加入清水,先用大火煲沸后,改為小火煲1~1.5小時,加入適量食鹽便可。
功效:此湯可清熱祛濕、解脾虛濕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