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聽好友講起她的故事。小時候父親嚴厲,每每考試落后就要被打,至今,一想起少年時落在身上的巴掌,她就不寒而栗,仿若舊傷復(fù)發(fā)。
大學(xué)畢業(yè)后,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她留在了大城市,奮斗多年成績并不理想,就想要回家發(fā)展。但遭到了父親的反對,他認為只有走投無路的人才會回家,這事兒傳出去臉面不好看。在做選擇時,父親的“巴掌”又隔空傳來,那種后怕最終絆住了她回家的腳步。
相似的隱痛很多人都有,沉在歲月底處,輕易不能打開亦無法釋放,因為那痛的根源其實是愛。愛也會傷人,曾經(jīng)我以為是前輩們不會愛,在愛里埋藏了太多的自私,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讓人痛。
一位父親講起陪孩子寫作業(yè)的事。那天他在吃飯,聽到書房里傳來吵嚷聲,原來是妻子在跟兒子講作業(yè)。妻子的語調(diào)從低到高,越來越激烈,到后來竟不耐煩地訓(xùn)起兒子來。他實在聽不下去,走進去接過妻子手中的書本,盡量讓自己和顏悅色。晚上倆人閑聊的時候,他批評了妻子,妻子卻回敬他:你是沒聽到你的語調(diào),跟我差不多,不信我錄給你聽聽。
年輕的父親攤開雙手,無奈地感嘆: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對別人的孩子很有耐心,可輪到自己的孩子,就變成一個沒法控制情緒的人。
這就是愛。愛之深,責(zé)之切。以前,我們把愛看得太無私寬廣了,可事實上,愛之所以博大,是因為愛里包含的內(nèi)容太豐富,傳達的情緒太復(fù)雜。
愛里不但有溫暖、扶助、依偎和容忍,也常常摻雜了自私、排他、不容……甚至,愛里也會有“恨”,恨鐵不成鋼,就是愛里面的一種“恨”。
是什么在傷害人,是愛中的“恨”在傷害人。因為愛中的“恨”也是愛,所以誰也不敢深加追究,必須寬容體諒。
其實所謂隱痛,就是我們囫圇地吞下了愛的全部,在接受溫暖的時候也接受了自私,在領(lǐng)略同舟共濟時也放過了孑孑獨行,卻沒來得及去細細咀嚼、消化愛中的“恨”。
如果不去重視,隱痛就不會消失。我們又會以父母的模樣,給下一代帶去傷害。因為我們原諒了父母,也勢必要求兒女以愛之名,原諒我們對他們的傷害。
一切都需要承認。當(dāng)我們承認了愛之中的強制、不平等和索取,才有可能找到改變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