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生活的城市里,每天團購網站都會提供大把大把的優惠券。比如本來賣50美元的變速自行車,用優惠券后只需要花25美元;原價90美元的SPA套餐,用優惠券就能抵40美元……只要有一定數量的人點擊購買了優惠券,折扣就成立了;反之就取消買賣,金額回到賬戶里,沒人損失一分錢。
這么看起來,團購簡直是一個三贏的方式,不費吹灰之力就讓你省錢,商家也不用費心搞推銷了。像美國鳳凰城的水族館就在24小時里賣出了1萬張票。美國團購網站“Groupon”收取優惠額的一半,所以他們只做了7個月就開始盈利,這沒什么奇怪。
團購網像雨后春筍一樣,突然間就四處都是。新聞里、微博里和飯桌上都有人在談論它。據說Groupon網有5400萬用戶,而且已經給這些用戶節省了16億美元……不過說句實在的,我覺得團購網成功的秘訣其實是:高明的心理學。
作為一個美國康涅狄格州郊區的住戶,我是這么上鉤的——首先,我在網上看到了幾張十分誘人的團購優惠券:離我家不遠的意大利餐廳“10美元抵用20美元”;洗衣店“15美元抵用30美元干洗”;在某家書店“購20美元書籍僅需10美元”。哇哦,都是我用得上的東西,不過謹慎的我只買了書店和餐廳的優惠券。
幾小時后團購人數超過底線,我收到了電子優惠券。網站同時提醒我,如果下載iPhone或Adroid手機專用的電子優惠券,就不用打印出來了。
我跑到書店挑了幾本書,總價23美元。我向收銀員展示手機里的優惠卷,他輕車熟路地輸入了團購密碼。我是當天第9個付了錢的客人。
我只從錢包里掏出3美元,就買了一堆書,真是愛死這感覺了。其實節省的不過是10美元,我卻美得像順手牽了一筆不義之財。
如果清醒地、仔細地分析一下,我還會這么高興嗎?省下10美元真有這么爽嗎?當你買房、買車,或者只是在旅館訂個房間的時候,會為省個10塊錢跟人討價還價嗎?而團購網只靠一句簡單的“購20美元XX僅需10美元”,就讓你上了鉤還覺得自己大占便宜。
優惠券對商家的好處更大,因為這和商場的“全場5折”促銷不同,商家可以選擇給哪些商品打折。即使優惠的商品種類極少,每天只提供一種優惠,也會給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感覺。
團購網的編輯會為每種優惠活動寫下光怪陸離的文字定義——“一本值得珍愛的書就如一位舊時親友:帶來熟悉的故事,充滿溫情的細節,見字如逢舊友面。”這是那家團購網站上的文字,“今日團購券帶領你重新認識文學。”
最后,別忘了看一眼截止日期。哦,他們真是大方,優惠券的使用期限基本都在半年左右。但有幾個人是隨身帶著優惠券的?要是丟了或者忘了,錢就流進網站和商家的腰包。而且,推特網上老有人抱怨說團購了一堆其實用不到的東西。(這就不能怪網站了。)
常玩團購的人肯定碰到過這種囧境:有些小商家得到了超級熱烈的反響,在團購網站上賣得很輝煌,于是接下來每天都接到1000個要求預約的電話,就算超負荷也運轉不過來。這已經不是三贏了,而是混亂。
不過在物價不太如人意的時候,使用團購網站畢竟是一種風險不太大的省錢方式。嘗試一下也挺好的,有時還能免費獲取東西。如果能拉朋友來注冊消費,許多網站還會給你塞回扣。
現在,不好意思,我得在這兒結束了。該下線去點餐啦,我有用25美元換價值50美元意大利菜的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