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1月,中國政府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召開前對國際社會做出承諾,要從2005到2020年間把單位GDP的碳排放強度降低40%至45%。而2005到2010年間,政府的減排業績堪稱輝煌。預定目標原為20%,實際完成19%。與此同時,能源領域的碳排放強度也相應降低19%。
上述成績的取得,與政府對鋼鐵、水泥、化工等國有重工企業采取傳統的行政強制手段密切相關。但此類做法卻難以推廣到其他行業,主要因為后者公司數量巨大,且多為私營企業。政府認為有必要引入經濟手段,作為行政指令的補充。
2012年3月,中國社科院發布《應對氣候變化法(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到碳排放權交易和碳稅兩種市場機制。而早在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就宣稱將于2013年啟動七個排放權交易試點,并把石油化工和發電等能源密集型行業列為重點交易對象。而耗能更大的鋼鐵和水泥業卻并未進入上述名單,大概因為它們對建筑行業影響巨大,同時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發改委提到的七個交易試點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在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后,深圳率先于2013年6月啟動碳排放權交易。同年11月和12月,北京、上海、天津及廣東省也相繼啟動,重慶和湖北省則計劃在2014年年內啟動交易。
風險在于,七個試點的地方政府有權依據本地區情況設計交易機制,包括碳排放權交易方式和配額分配方式等。這樣一來,當地政府難免會傾向于選擇那些對本地經濟負面影響最小的設計機制。這或將令政府過度分配,從而出現配額供大于求的局面。
當前中國已啟動的交易試點有兩個共性:第一,碳排放權基于強度發放,對總量并無限制;第二,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是免費的。但廣東是例外,該地區有3%的配額通過拍賣方式進行分配。碳排放權交易的基本規則是,如果一家企業的排放量超過限額,就需向其他擁有配額的企業購買排放權。
各個試點地區的交易起步價也各不相同,廣東最高,達到每噸60元(9.9美元);上海最低,僅有25元(4.1美元)。就目前而言,多數交易均在底價附近成交,只有深圳市場例外,交易價格上升至每噸70元(11.55美元),遠超28元(4.6美元)的底價。比較來看,歐洲2014年1月初的交易價格為4.65歐元(6.3美元),而在美國加州,啟動碳排放交易的第一年—2013年,交易價格則在11美元至15美元之間浮動。
政府引入碳排放交易體制的做法自然值得鼓勵,但能否有效實施卻仍然成疑。首先,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內最重要的能源用戶,對市場擁有巨大影響力,表現在資金實力雄厚、融資成本低,且與中央或地方政府關系密切。
其次,政府部門有限的權力可能會制約其對企業進行監控、對交易市場進行管理以及對超量排放的違規者進行處罰。最后,多數能源產品價格,尤其電價都或多或少仍受政府管控,而政府對能源和工業產品的漲價幅度則有嚴格限制。
除啟動碳排放交易市場外,中國政府還計劃推出碳稅。財政部就曾提出相關議案,建議碳稅從每噸10元(1.6美元)起征,到2020年逐步提高至每噸50元(8美元)。擬議中的碳稅,可視為一系列旨在限制能源和資源消費、保護環境等的稅收措施之一。但自2013年2月以來,政府就一直未發布新的公告。
在具體實施方面,碳稅可能會面臨與碳排放權交易相同的問題。因此,它們不大可能對減排產生顯著而持久的效果。除非主要能源生產者和消費者進一步從國家所有、國家控制的體制中解放出來,并且政府能放松對能源產品價格的掌控。
退一步講,即便這兩個“法寶”真能成功降低排量,也不算是經濟上最為有效的方式。
(本刊系列專欄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