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本身是具有一定風險的生物制品,盡管科技已有了長足的進步,也仍然沒有百分之百安全的疫苗。疫苗雖經滅活或減毒處理,但畢竟是一種蛋白或具抗原性的其他物質,對人體仍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會引起預防接種后的不良反應。其實這也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能力的體現,就象感冒發熱時機體在抵御細菌或病毒一樣。
疫苗會引發一定的不良反應,但是這個反應發病率是很低的,它是以十萬為單位來計數的。比方說上海市現在在為老年人接種肺炎疫苗,已經接種了近50萬劑次,而發生預防接種后不良反應的幾率卻只有十萬分之40左右。
而不良反應當中,80~90%都是接種部位的紅腫熱痛。除了會有局部的紅腫反應,也可能會帶來一些發熱的癥狀,但是這種癥狀絕大部分在72小時之內就可以消失掉。極個別的受種者也會有異常反應,比方說過敏性皮疹,這個經過對癥處理、合理用藥,也能完全恢復。
接種疫苗后為什么會發生不良反應?
一個是疫苗注射本身就是對皮膚的一種刺激、損傷,肯定會有疼痛;另外就是跟它的成分有關,比方說以前疫苗中含有一種防腐劑,叫硫柳汞,這種防腐劑是必須加到疫苗里面的,因為疫苗是一種生物體,要保證它有一定的活性,且不被其他微生物體污染,就必須要加入防腐劑,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長,而這種防腐劑,是可以引起接種部位的疼痛的。
接種疫苗后出現不良反應如何應對?
正常反應:局部反應如輕度腫脹、疼痛、發熱。全身反應有發熱和周身不適,一般發熱在 38.5 ℃以下,持續 1~2天均屬正常反應。
應對措施:無論局部還是全身的正常反應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多喂水、并注意多休息即可。如果高熱,可服用退燒藥,可以做物理降溫、吃些富有營養又好消化的食物、多喂水并要注意觀察病情變化。有時會趕上接種疫苗剛好和其他病偶合的情況,只有仔細地觀察和分析才可鑒別。萬萬不可以看到接種后發熱就只想到接種反應,遺漏了原發病造成誤診。
異常反應:局部感染、無菌性膿腫;暈針、癔病;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休克等。
應對措施:遇到暈針、過敏性休克應立即平臥、頭部放低、口服溫開水或糖水;與此同時立即請醫生作緊急對癥處理。出現皮疹,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脫敏藥。出現過敏性休克一般表現為接種后很短時間內面色發白、四肢發涼、出冷汗、呼吸困難、甚至神志不清、抽風等。此時醫生一般會立即進行皮下注射腎上腺素,同時給激素和脫敏藥觀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