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可增加人體軟骨密度
據美國運動醫學權威雜志《運動醫學期刊》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匹茲堡大學運動醫學中心在追蹤了近九萬名“跑步族群”及“健走族群”后發現,“跑步族群”中,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或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人,比健走及其他運動族群來得少。
從事這項研究的美國匹茲堡大學Royansen教授經研究得出,從事不同強度、距離的跑步運動族群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風險,比健走或從事其他運動者來得少;其中退化性關節炎風險少一成五到一成八,髖關節置換風險少了三成五至五成。研究結論最后指出,跑步比從事其他運動更能降低退化性關節炎風險,主要原因是,跑步幫助了跑步者減輕自身體重、減少關節的負擔,并同時增加了人體的軟骨密度、彈性,對健康的促進遠大于危害。
第四軍醫大學附屬唐都醫院骨外科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馬保安教授介紹,國內也已經有不少研究顯示,適度運動對關節的幫助遠大于損害,而且經常活動關節,還可幫助加速軟骨的新陳代謝。“軟骨就像海綿一樣,存在骨頭與骨頭間,常受刺激反而可以使其彈性更好。”
同時,成都體育學院附屬成都第一骨科醫院運動醫學系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李雪梅副教授也表示,適度的跑步對關節有益處,但如果是非專業人士去跑馬拉松、參加鐵人三項等過量運動,則可能造成關節磨損。因此建議,普通人群每次跑步最好在三千公尺內,運動時間應在30分鐘內,且一周不要超過五次。而關節已受傷的患者,最好不要以跑步作為運動,如果一定要慢跑,也必須先咨詢專科醫師和運動生理專家后,再制定具體的運動方案。“此外,跑步前應先做五到十分鐘的熱身運動,還可使用護具來保護關節,并選擇平地進行。運動結束后,也應做十到十五分鐘的緩和運動,避免運動慣性造成的運動傷害。”
跑步姿勢不當會有“大肚腩”
跑步這項運動不僅能鍛煉人體的心肺功能,還能夠增強肌肉力量。而且,持續有效的慢跑也可以起到消耗能量、減少脂肪的作用。不過,如果跑步的姿勢不正確,不僅會事倍功半,甚至可能給身體健康帶來一定的損害。比如,不少愛好健身的中老年人往往就會選擇跑步來鍛煉身體,可是體格雖然強壯了,肚子卻也凸了出來。殊不知,跑步動作不當,其實正是導致肚子凸出的原因。
“有的人跑步時兩肩下沉,兩臂擺動不夠,腿抬不起來,看起來就會顯得步幅小、無騰空,呼吸節奏也不均勻,每跑一步,肚子都會上下顛動。久而久之,就容易影響腹肌的控制力,導致肚子下垂凸出。”上海中醫藥大學體育部保健體育教研室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胡鶯建議,跑步時必須采取正確、科學的姿勢和動作,一來可以將運動損傷降至最低,二來也能幫助提高運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