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質量就是生命,那么教學質量就是教學的生命線,教師都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自己教學的追求目標之一。那么如何來提高教學質量呢?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頭,也不要給他們分配任何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營造富有活力的課堂,是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下面本人結合高中政治必修一《經濟生活》這一模塊的教學實踐談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有所獲,提高教學質量的一些做法:
1增強親和力
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上課的時候,如果我們面帶微笑地走進教室,學生這一節課就比較活躍,課堂氣氛就比較活躍;如果我們板著臉走進教室,學生們這一節課會比較沉默,課堂氣氛就比較沉悶。一個教師的精神狀態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影響到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樹立師生平等觀,努力塑造可親、可敬、可信的人格魅力,增強自己的親和力,帶著我們的熱情去上課,用我們的熱情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取信于學生,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熱切的希望,而勇于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增強生活性
高中政治新課標指出,\"要注意學科知識與生活主題相結合,恰當運用各模塊的基本概念與方法,努力將基本觀點、原理融入生活題材之中結合應用性常識,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組織教學\"。 盡管課本上的知識與現實的生活相比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它們與現實生活又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因此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滲透與社會生活、時代發展密切相關的課外知識,活化書本上的知識。
如《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的核心內容是消費,這塊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系是最緊密的,這更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聯系生活(學生的生活、社會生活)。比如第一框的內容是商品、貨幣是他們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可學生對這些事物的認識水平仍是低層次的,所以教師不妨從他們身邊的學習用品、毛衣、飯卡等常見事物入手,通過對比如媽媽親手織的毛衣和商場買的毛衣有何特點來理解商品的含義和基本屬性,逐步引導他們架設課本理論知識與生活常識的橋梁,解決他們的認識困惑。
如在講\"影響價格的因素\"這一知識點時,可以設置幾個情境問題:①這課教學一般是在中國傳統節日中秋前后,我們就利用中秋節吃月餅的習慣,讓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歷,總結每年中秋節前、后時期月餅價格的變化有什么規律,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②夏天西瓜比較多,可是西瓜剛上市時價格會比較高,大量上市后價格就會降低一些。③即使供不應求,一輛普通自行車的價格再漲,也不會比一輛汽車的價錢高。通過這些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到知識就在身邊。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用。
為此需要我們教師對社會生活和學生的生活也有比較多的觀察和思考,大到國家的方針政策、時事熱點,小到學生每天生活的校園、教室、身邊小事、流行歌曲、動畫動漫等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認識水品,只要我們善于去挖掘、整理、運用,都能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3增強體驗性
體驗性學習,是指在學生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事積極的再造和再創活動,進而產生理性的發展和意義的一種學習方法。這里的體驗我們可以分為兩種:
一是課堂情境的體驗。情境教學能夠引起學生好奇、好動、好問的心理特征,使他們樂于學,樂于思。教學中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設置適當的情境,以生動形象的情境激起學生學習情緒,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結合所提供的情景材料,體會和領悟蘊涵在其中的教學內容,達到寓知識于情景,借情景感悟知識的效果。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第六課第二框《股票、債券和保險》,理論性較強,學生雖有聽說但缺乏實際經驗,怎樣才能讓學生帶著興致去接觸這些理論,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更通俗的接受它們?我在教學中結合課本知識點設計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情境《小張投資記》,使學生在故事情境及問題的引導下想要并急于學習相關的知識,在本課的內容結束后可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為自己的家庭設計一套最合適的理財方案。當然我們還可以選擇很多的圖片、故事、詩文、社會熱點問題等來豐富我們的課堂資源,營造快樂趣味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真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是課外實踐的體驗。學生知識的把握,能力的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僅立足于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親身體驗到具體而豐富的客觀世界,激發其求知欲望,鍛煉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如在《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框內容的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收集相關主題的資料、或指導學生設置相應的調查問卷對本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課堂中給予學生時間及相關器材如投影儀支持等讓學生匯報交流自己的成果和收獲,這個過程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的知識的理解,又可以讓學生展示自我,鍛煉才能。何樂而不為呢?
4增強成就感
成就感是指一個人力求使現有價值的目標,獲得新的發展地位和贊揚的一種內在推動力。有關研究表明:成就感越強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內在潛力就發揮得越好。實際上在我們的教學中也會發現如果教師常常給予學生肯定、贊揚和鼓勵,學生會對教師更信賴和尊敬,從而產生上進的信心和決心。這就要求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發掘學生的優點,抓住最佳契機,適時運用語言、表情等手段激勵、喚醒、鼓舞學生,使師生互動收到良好的效果。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學習重要的動力,在教學中我們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活力,激發其學習的內驅力,這是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