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教學中,許多化學概念、原理、規律的引入都是從實驗探究展開并最終由實驗加以論證的?;瘜W實驗為學生提供了最自主能動的實踐活動形式,為學生創造了在親身經歷和體驗中獲得知識與技能、激發興趣、培養科學精神的生動的學習情境。因此,實驗教學是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在教學中最有魅力,對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和提高教學質量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樣指導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才能更加有效呢?
1重視實驗探究,為學生的實驗能力培養創設條件
長期以來,在化學教學中存在著“重講解、輕實驗”,“重結論、輕過程”,“重知識、輕能力”的不良傾向?;瘜W實驗多被分成演示性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兩種:演示實驗只體現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化學實驗教學模式,忽視學生動手實驗能力的培養;學生分組實驗則多是學生完全按教師設計好的方案進行廣播操式的程式化實驗,學生缺乏自主的探索思考和創造性活動,引不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和興趣,沒有發現時的快樂,感受不到化學的魅力。這兩種情況會讓學生對實驗喪失興趣,使化學實驗起不到其應有的教學輔助功能,化學實驗的魅力在逐漸缺失。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人們對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教學目的、結構和內容逐漸有了新的認識。新課程改革提倡“以學生為本”,提出教學要突出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主動體驗探究過程,在化學知識的主動獲取、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們應引導學生動起來,我們不妨把教材中演示實驗、驗證性實驗作改動,并且多方案設計實驗,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淡化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的界限。新教材中設計了很多實驗,但并未指明是演示實驗還是學生實驗,這給教學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因此,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將這部分實驗進行精心分類,將現有教學素材進行重組,凡是那些操作不過于繁瑣、裝置不過于復雜、安全性比較大的演示實驗,只要實驗條件允許,均可設計成探究性的實驗,盡可能的讓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如我在上“乙醛 醛類”一節時,先安排學生動手做了一個“銀鏡反應”后,再讓學生結合實驗情況和現象,反應情況;接著,為學生準備了不同的試劑(酸性高錳酸鉀、溴水、新制氫氧化銅、氯化鐵等溶液),讓學生進行探究發現醛基的性質。當時的課堂探究氣氛非常熱烈,學生們的興趣和熱情高漲,實驗的過程充滿著樂趣和疑問,使到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最大的激發,學生也在探究和對比中總結認識了醛類、醛基的性質,并提出了個人的看法,教師在逐一點撥之后,學生也豁然開朗了,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即使是非演示不可的實驗,我們在演示的形式不能僅僅是“教師演,學生看”,還可以是“教師導,學生演” ,即邊學邊實驗。科學探究不但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是高中化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化學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形式,用化學實驗的方法學習化學,既符合化學的學科特點也符合學生學習化學的認知特點,是化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手段,也為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提高廣闊的空間。
2重視實際模擬,開拓實驗儀器、內容的生活化和情景化
實驗教學是最有利于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和學以致用。教學中把有關問題放在社會的大背景下啟發學生思考,可以使學生了解化學與社會、生活、科學技術等的密切關系。在沒有學習化學之前,有不少同學認為實驗是科研人員得專利,即使學習了化學,還有部分學生認為實驗只有在實驗室中用化學試劑才能進行;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生活化學實驗,家庭小實驗,讓學生親身實踐,自主探究,使學生體驗了實驗后的喜悅,讓他們一個一個成為小研究員,小科學家,從而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熱愛化學,熱愛生活,激發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
新課程安排了很多的家庭小實驗,我們可以盡可能地將實驗內容平常化、生活化。例如:需要CO2,買來一瓶汽水即可;酸堿反應可以到商店買一瓶檸檬酸和一包蘇打發酵粉;H2爆鳴實驗可以在空的易拉罐進行。在家里可以用醋和紫蘿卜汁做指示劑變色實驗,沒有燒杯可用茶杯,沒有玻璃棒可用筷子,沒有燃燒匙可用湯勺等等。還可以設計家庭生活探究小實驗,如香煙煙霧中的毒物的測定、加碘鹽中碘含量的測定、食醋中醋酸的鑒定實驗等。這些生活化的實驗不但可以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可以使學生認識和理解化學科學對個人和社會的貢獻和價值,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學”教育。
這樣就使得化學學習不是只停留在書本上,讓學生知道化學就在我們身邊。雖然他們探究的實驗早有定論,但他們樂此不疲地去探究、去發現,把學到的化學知識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真正體驗和領悟到的是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以往教學中很難有的,從而使學生初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3注重團隊合作,加強對比互促
情感教育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亮點,及時進行情感教育不僅是學生成長的需要,而且對中學生終身發展也非常重要。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是科學實驗成功的要素之一,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中學化學實驗多是小組實驗,合作配合是完成實驗的關鍵之一。為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共贏的意識,教師在設計安排分組實驗探究時,應有目的地把實驗用品設計不足或相鄰小組之間不同,讓學生與鄰組同學交流,互用或共用儀器、試劑,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
探究實驗的課堂時間較長,往往開放性過多,課堂時間越難控制,課堂節奏有明顯的緊迫感。因此,在探究實驗中,教師應減少全方位的、開放性廣的探究實驗,采用對比性的探究,讓學生分組合作,進行對比,互相借鑒實驗現象、結果、數據等來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我們可以把學生提出的探究方案整理后,讓學生分組對不同方案進行探究,不要全部都進行;當本小組的探究完成后再與鄰組同學的結果對比、分析,找出兩個方案中結果的異同,從而得出探究結論。如在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中,我有意地給學生準備了不同濃度的試劑、不同大小的物品等方法,讓學生自己在對比中發現問題,找出問題,發現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這既可減少探究的時間和流程,讓學生懂得對比、借鑒別人經驗、方法的重要性,還能使他們在積極探究的同時,認識到科學探究不能只“閉門造車”的道理。
總之,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我們不但要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還應不斷地研發新的實驗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我們的實驗教學才能切實發揮輔助教學的作用,才能為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增強學科技能提供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