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創設,并有效地利用環境,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作為幼兒園教育的一項重要資源,在《綱要》中被提到較為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教師不僅要創設,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環境\"這一教育資源,以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創設的目的,有利于用環境對幼兒進行生動、直觀、形象和綜合的教育,讓環境對幼兒進行全方位的信息刺激,激發幼兒內在的積極性,讓幼兒直接得到一種情感體驗和知識的啟迪,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保育的整體意識不斷增強,保育工作的實施已逐步滲透到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因此我們嘗試創設適宜幼兒身心健康,有助于幼兒充分自主活動的保教物質環境,建立寬松、愉悅、尊重幼兒需求的心理氛圍,使幼兒在自主的活動過程中,滿足生理和心理需要,激發其內驅力,達到促進幼兒積極主動發展的目的。
1創設物質環境,激發幼兒自主活動,促進幼兒發展。
環境中的設施、設備首先應該是安全的,幼兒有安全感,才會放開手腳,放大膽子去活動;幼兒處于開放的、豐富的活動環境中,他才能自由地選擇,自主地進入,主動地和環境中的事物相互作用;我們創設的環境若是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活動形式寬松,富有童趣,幼兒才會喜歡幼兒園,在活動中才能產生積極的行為。
小班幼兒運動時常因平衡性差,動作不夠靈活協調而摔倒。成人們從安全的角度出發,常常提醒的是\"不要奔跑,慢點!\"進行的是消極防護。孰不知孩子正是在奔跑中學會保持身體的平衡,從無數次的摔倒、爬起中增強四肢的靈活協調,更是從\"不怕摔\"中形成了勇敢向前的精神,從\"自己爬起來\"中形成抗挫的心理素質。
我們應該從現代人的素質奠基高度來考慮滿足幼兒的這種天性和需要。我們為幼兒大肌肉運動的場地上鋪上了軟性地磚,鼓勵幼兒放大膽子去奔、跑、跳、爬,改變了以往小班幼兒戶外運動不放手,幼兒摔倒了等待大人扶的狀況,提高幼兒運動能力和心理素質。我們在考慮小班幼兒使用的水籠頭開關,教室門把手等設施時都從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能力出發,采用單柄式開關和把手,便于幼兒自己開啟,增加他們在生活中自理機會,增強自主性和自信我們將娃娃餐廳的環境和餐桌椅設計成快餐廳的式樣,使得一些怕吃飯的幼兒也高興他說:\"要到象肯德基一樣的餐廳里吃飯去\",環境誘發了幼兒的食欲,改變了幼兒的行為。我們還改革了集中劃一地喝豆漿的做法,把吃點心這個生活環節和來園的自選游戲活動自然結合,幼兒在娃娃自選餐廳中吃點心,將生活活動融入于游戲情境之中,在游戲情境中滲透生活學習的內容。
這樣的改革體現了尊重幼兒的個體需要,尊重幼兒選擇權自己決定吃點心時間的先后,決定進點數量的多少,選擇自己喜愛的餅干(有甜咸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在進點過程中,提高了幼兒認知的興趣,增進了食欲,鍛煉了自理能力,培養了文明進點的習慣。由于豆漿餅干是幼兒根據自己需要和愛好自取的,進點環境氣氛又非常寬松富有游戲性,幼兒成了自己生活的小主人,所以,以往一些幼兒不愿喝悄悄倒掉的現象再也沒出現過。
我們將活動室和臥室的布局改變為開放的幼兒游戲活動室和操作活動室(午睡小床設計成翻板活動床,又可作為操作活動室的分隔櫥)。同時改變了由原來二位教師輪流組織一個班25~30名幼兒的帶班方式,嘗試進行分組分室的教育,二個活動室同時開放,二位教師同時進班,分別組織12~15名幼兒活動,幼兒游戲活動空間擴展了,選擇的內容更豐富了,活動和交往的機會也增加了,分組分室的教育為教師觀察、了解、個別指導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時間保證。
分部的戶外運動場地較小,我們為三個班級制定了輪流進行戶外運動的三套活動時間表,減少了幼兒的組織等待,避免了因活動空間和玩具的不足而產生的矛盾,使幼兒在有限的物質資源條件下,得到充分的運動空間、時間和密度。
總之,我們通過環境的創設、調整、變化,引發了幼兒自主、充分的活動,幼兒通過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不斷產生積極的情緒和行為,良情緒行為得到控制和改變。
2建立人際心理環境,促使幼兒積極、愉快、健康向上。
形成有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人際心理環境前提條件是建立成人與幼兒之間平等、民主、寬容、支持的精神環境,使幼兒在幼兒園這個環境中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感受到師生及同伴之間的關愛、重視、接納和理解,這樣,幼兒才會大膽主動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見解,樂于按自己的方式進行嘗試和表現。
小班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這是他獨立地跨人人生第一個社會環境,由于剛入園不適應新環境的生活,或者膽小不愿開口說話,常常以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愿望、行為,教師就需要有母親般的眼睛,敏銳地捕捉孩子的情緒,通過觀察孩子的神態、行為、態度,分析引起小班幼兒不良情緒的原因,可仔細、耐心地讀懂孩子的各種哭聲。只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疏導,給予理解、寬容和幫助,才能真正解開孩子們心頭的\"疙瘩\"。
關心幼兒最重要的是關注幼兒的心理需要。遇到幼兒生病在家,老師們除了自己關心外,還在教室的墻面上貼出了生病孩子家的電話號碼,掛上一個小小愛心箱,\"XX,你好嗎?\"引導班中幼兒送去關心和慰問。孩子們紛紛主動抄下電話號碼,給同伴打去問候電話,還請爸爸媽媽幫忙寫下自己的愛心慰問卡,老師們將大家帶來的愛心卡裝人信封,帶領幼兒一起去投寄,送去全班小朋友的關愛和思念,愛心卡把孩子們的心連在了一起,家長激動他說:你們使孩子從小就學會了怎么付出同情和關心,也使孩子體會了被關愛的愉快。孩子們更喜歡幼兒園,更依戀老師、阿姨和小朋友了。
敢想、敢說、敢嘗試,這是現代人的心理累質。教師要提供支持性的環境,在游戲、生活、學習中培養幼兒的自主性,滿足幼兒合理的需要,以情感因素人手,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激發幼兒的動機,給幼兒發表見解自己決定、自由探索、充分交往、實踐的機會,使幼兒在自主的活動中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增強自信。當幼兒遇到困難、沖突或犯錯誤時,教師要及時了解、點撥和幫助;當幼兒閃現創造性\"思維火花\"時,教師要靈敏地捕促,熱情鼓勵和支持;當幼兒在探索中出現不成熟的創舉時,教師要給予寬容、理解和引導;當幼兒自發生成新構想時,教師更應該滿懷興致關注,欣賞和扶持。
總之,環境創設其精神實質是貫徹\"以幼兒為本\"的理念,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展。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研讀幼兒的年齡特征,把握他們的興趣、需要,從本班實際出發,將生活、游戲、學習等內容融于環境之中,讓幼兒在美化童化、生動有益的豐富環境中自主、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