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人人都崇尚、向往底蘊厚重、有著濃厚文化氛圍的家風。對于有著敦厚家風的家庭和家族,眾多人都是頂禮膜拜,心儀向往,甚至渴望進入那樣的家族,成為其中的一員。成長在擁有良好家風的家庭中是人生中最大的榮幸,也能領先于他人及早地認知生活。
站在歷史長河之上,回顧總結無數曾經輝煌一時的家庭,還有那傳承已久的國粹——國學,他們的家風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許多可稱為經典的精華:齊家、治國、平天下;岳母為兒刺字\"精忠報國\",\"忠\"為岳家之家風;林則徐勤儉持家,生活簡樸,他認為\"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增其過。\"崇尚\"儉\"為林家之家風;曾國藩以為\"勤\"為人生第一要義,崇尚\"勤\"為曾家之家風;……家風是一個家庭的\"家文化\" 。應該是在家庭的成長環境中,父母通過言傳身教,讓我們記住并學會該怎樣去做人、怎樣去做事的那些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對人生的處事態度,也是用以約束和規范家庭成員的一種風尚和作風。我是一個平民家庭的孩子,對于家風,父親沒有文字說明,也沒有牌匾警示,只是從父親的故事里得出了我們家的家風是:鍥而不舍、誠實守信
80年代初,由于改革開放,父親做起了家禽生意,也就是把收集農村的雞、鴨、鵝,運到揚州、南京等附近城市里去賣,賺差價,他用自行車兩邊架兩只四層的框,日夜兼程,風雨無阻,一天一夜腳蹬到南京,在南京街頭巷尾的叫賣兩天,能賺到40元,帶回幾尺花布,為我做一件襯衫或為弟弟買雙運動鞋,父親就這樣辛苦著幸福著。可是,好景不長,當時流行雞瘟病,他收集的雞全死了,賠了本,媽媽勸他別再干了,可他卻說:做生意就得擔風險,賠了就不做,做什么生意都不會做好。父親又借來本錢,繼續蹬自行車去南京賣家禽。由于日夜蹬車,疲勞過度,他就在揚州的一個橋洞里瞇了一會兒,誰知小偷竟連車帶雞全偷走了,我父親只好用腳走回家,父親當時衣衫濕透,一身污垢的樣子,我宛如昨日。我很心疼他,眼淚直打轉,他笑笑說:沒什么,我會重頭再來。也許他是為了養家,也許他是為了賺更多的錢,但我從他的身上看到了堅韌,學會了鍥而不舍。
由于父親的鍥而不舍,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我們家在村里第一個蓋起了樓房,但也借了外債。父親把借給我家錢的人名都寫在本子上,對我和弟弟說:\"以后這些人家有需要你們的地方,一定要報答人家,別忘了人家的恩情。\"其中有一戶人家沒等到父親還我家蓋房欠他200元錢,就回了外省老家,十幾年都沒有消息,父親每年都念叨著,逢人便打聽那家人的地址。去年才知道,那家老爺子已經去世,兒子已經是河北富豪了,但父親要弟弟一定帶他去河北還錢,當面向老爺子的兒子道謝,弟弟驅車一千多公里,父親路上暈車嘔吐,就是為了還人家200元,那富豪感動得熱淚盈眶說,200元有價,而父親的誠信無價啊!目睹父親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我們兄妹二人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并以父親為榜樣在工作上鍥而不舍,待人上誠實守信。
生活中,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性格特征、道德素養、為人處事等,無不烙上家風的印記。
優良的家風形成,往往是通過創立者的建立,和幾代甚至數代人的不懈努力,在生活的點滴之中不斷地踐行,形成一種無言、無聲的教誨,最為直觀、最為直接、最為基本、最為經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踐行過程中,鑄就了家庭言傳身教的典范,鑄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最為重要的、無以替代的精神財富,雖是一家之風范,卻是鑄造子女成才的熔爐;家風也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撐著家庭的進步與發展。良好的家風傳承是社會風尚的健康發展前提,每個家庭都應構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風和家教,作為家庭成員責無旁貸應該擔當起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給力于社會風尚進步發展;給力于偉大的\"中國夢我的夢\"的實現;給力于自強不息的力量強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