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本性是善良的,但對兒童的教育不得法,往往事與愿違。事實勝于雄辨,我們看到了太多的兒童的心靈被現代社會異化。在當代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孩子們越來越只為自己設想,思想越來越狹隘,我們應該心平氣和的談一談關于對兒童愛心教育。
【關鍵詞】愛心教育 挖掘愛心 培養愛心
從教22年,雖說有經驗,但是總覺得力不從心,以前用慣的\"細心、耐心、恒心\"都不足以應付他們的各種狀況?,F在的學生真的是\"一屆不如一屆\",各方面紀律與以往學生相比,真是截然不同,開學幾星期了,還有上課走出座位的情況,排隊也如散沙,低年級的小朋友,調皮搗蛋的情況非常普遍,有部分學生還有脾氣囂張、暴躁,稍有不如意就對同學拳腳相向,往往把別人打得頭破血流,孩子還不以為然。
難道這些小孩怎么內心深處沒有存留一點善良、愛心?不是的,兒童本性是善良的,前蘇聯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一書中說:\"愛心的情感的修養是人道精神的中心。\"如果愛心的感情沒有在童年加以培養,那么這些感情永遠也培養不起來,因為,兒童是可塑性最強的學生群體、是未來社會的締造者,因而對他們進行傳播真善美的愛心教育十分必要,那么作為班主任,對于激發孩子內心的愛是那么的重要,我要撥動孩子愛的心弦。
李廣同學,剛入學時上課走神,寫字馬虎,做什么事情都比別人慢幾拍,那天,他不小心和同學撞在一起,把同學的牙撞掉了,而他的頭也起了一個包后,他不會只是想著自己的疼,他為同學的牙掉了而傷心,我想,這樣的孩子多有愛心啊,我不斷和他進行談話,啟發他,老師因為他的表現很著急,媽媽因為他把工作都放下了,專門接送,這樣善良的孩子,他不僅愛同學,同樣,他也會體諒父母、老師的辛勞,他的轉變是必然的。后半學期有了很大的進步,當孩子有了愛心,他的其他行為習慣的轉變就顯得容易了。
一位兒童教育家說:\"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已,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愛的教育應是未成年人整個教育的主旋律。我們不妨設想,如果孩子們都有一顆愛心,他會感恩父母、尊敬老師,那么,當我們勸導他們認真聽課時,告訴他們父母和老師期待著他的進步,會因為他的一點退步而傷心時,他還會那么漠然、那么無動于衷嗎?其實很多時候,當小孩有了愛心后,他的行為習慣的改變不會那么困難。那么,怎樣挖掘孩子內心的愛,培養孩子的愛心,我不斷進行體驗:
1帶領孩子們熱愛生命
熱愛生命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首先,它指兒童熱愛自己的生命,對生活充滿熱情;其次,熱愛生命還指兒童熱愛自然界的一切植物。我把幾盆植物放在了班里的書柜頂上,讓孩子們定時澆水,定時看護,孩子們在照護植物的時候不知不覺觸發了對生命的熱愛,他們知道了植物生長的不易,于是沒有在放學經過校道時隨便摘葉子了,我告訴他們,植物也害怕吵鬧,我們如果吵鬧,植物就長得不好,我還把有關植物在吵鬧的環境下生長不良的資料讀給他們聽,證明我沒有說謊。我建議他們在家里也養一些植物,慢慢培養愛心。
2帶領孩子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熱愛自然,保護環境與熱愛生命是一脈相承的,所以也應該作為善良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平時,我通過各種途徑向孩子宣傳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危害,以及一些環保的基本知識。也讓他們自己找資料,于是教室里的垃圾不見了,隨時都是潔凈的。
3讓孩子樂于分享
有愛心的人往往是樂于分享的人,孩子在群體中的受歡迎程度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取決于這個孩子是否樂于分享,所以愛心教育應該把樂于分享納入其中。每周的班隊會,都有\"分享專場\"。我讓孩子們互相分享自己的東西,可以把自己折的手工,可以自己做的小食品,孩子從家里帶來的水果,在分享中,于是同學們之間的關系也融洽了,孩子們互相幫助的熱情高起來了,互相追逐打鬧少了。
4讓孩子學會寬容、仁愛
寬容和仁愛是古人最推崇的高尚品質,從\"仁者愛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就可見一斑,寬容、仁愛也應該被作為善良教育的教育內容之一。陳太陽同學,平時比較毛躁,別人一旦\"侵犯\"了他的利益,他絕不罷休,一定以武力解決,一次還一拳把一個同學的后腦勺打了個大包,他還不以為然,他還理直氣壯的說是那個同學先拉了他一下,雖然他的父母來了,他毫無后悔之意。那一段時間恰逢甲流高峰期,沒過幾天順如同學在課堂上吐了,一下子濺到了我的衣服上,我卻沒有責怪他,馬上扶他去看校醫,幫他清掃干凈地面。后來我告訴他寬容別人自己也得到快樂,其實他感受到別人寬容對待有所感動,他變得不愛斤斤計較了。
5讓孩子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在孩子們排隊慢時,我告訴他們,后面的班級被我們堵住了,走不了,他們放學晚了家長會擔心的;在孩子們經過其他班的課室吵鬧時,我告訴他們,我們考試時不希望別人吵鬧,那么,我們同樣不能吵著別人,當有些孩子遲到時,我告訴他,組長為了等他交作業本浪費了一節早讀課,老師擔心他是不是在路上有意外,老師急忙打電話給他的父母詢問。
6爭取家長配合,優化教育成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實施善良教育過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南丁格爾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后來有記者采訪她時,她把自己的愛心、同情心、樂于助人等良好品質的形成都歸功于她所接受的\"愛心教育\",而施教者就是她的父母。從南丁格爾的事例我們可以看到父母的善言善行對孩子的影響之大。然而今天的很多孩子受各種負面因素的影響患上了\"愛心缺乏癥\",對師長動輒威脅、要挾;對同學的困難漠不關心,家長們對此大多是束手無策。其實,要治愈\"愛心缺乏癥\"并不困難,老師應該身體力行,教會孩子如何關心他人、同情弱者、待人以禮。與家長聯系,我了解了學生的家庭情況,協助家長制定了培養孩子愛心的家庭計劃,激勵父母要用愛心滿足孩子對愛的渴望,注重發揮言傳身教的力量,用自己良好的品行去影響孩子。
愛心是一個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歷久彌堅的瑰寶,鑒于它在良好社會風氣、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方面的巨大作用,我們應該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把愛心教育堅持不懈地開展下去。
【參考文獻】
[1]走向心理健康,劉慧娟編,活動篇華文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學校心理輔導實用教程,賈曉波等主編,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