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天氣漸漸轉涼,很多人都會喝碗熱乎乎的羊肉湯,貼個“秋膘”。羊肉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元代太醫忽思慧認為“羊肉味甘、大熱、無毒,主暖中”,當時的蒙古貴族普遍食用。因為羊肉性溫,在高寒地區食用可以增加熱量,現在新疆、內蒙古等很多地區的少數民族還保留著吃羊肉喝羊湯的習慣。
這樣說來,羊肉就好像動物中的“人參”,對人體的各種虛證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難怪唐代的名醫孟詵說“凡與羊肉同煮,皆可補也。”據說,古代的貧苦人家沒有好東西給孕婦吃,就到屠宰場揀拾羊骨回來熬湯,結果婦人生產很順利而且奶水也充足。
但是你知道羊肉不能和西瓜一起吃嗎?你知道綿羊肉和山羊肉哪個更好吃嗎?你知道怎么分辨這二者的區別嗎?都在本期欄目里有詳細介紹。
羊肉的禁忌
1.部分病癥忌食羊肉 經常口舌糜爛、眼睛紅、口苦、煩躁、咽喉干痛、牙齦腫痛者,或腹瀉者,或服中藥方中有半夏、石菖蒲者均忌吃羊肉。
2.不宜與醋同食 酸味的醋具有收斂作用,不利于體內陽氣的生發,與羊肉同吃會讓它的溫補作用大打折扣。
3.忌與西瓜同食 吃羊肉后進食西瓜容易“傷元氣”。這是因為羊肉性味甘熱,而西瓜性寒,屬生冷之品,進食后不僅大大降低羊肉的溫補作用,且有礙脾胃。
4.忌與茶同食 茶水是羊肉的“克星”。這是因為羊肉中蛋白質含量豐富,而茶葉中含有較多的鞣酸,吃羊肉時喝茶,會產生鞣酸蛋白質,使腸的蠕動減弱,大便水分減少,進而誘發便秘。
5.不宜與南瓜同食 中醫古籍中還有羊肉不宜與南瓜同食的記載。這主要是因為羊肉與南瓜都是溫熱食物,如果放在一起食用,極易“上火”。同樣的道理,在烹調羊肉時也應少放點辣椒、胡椒、生姜、丁香、茴香等辛溫燥熱的調味品。
小竅門:教你如何挑選羊肉
日常生活中我們吃的多是綿羊肉,比如炒菜、涮羊肉等等,可最近有很多人詢問,飯店里有些用山羊肉做的菜,比如“燉黑山羊肉”、“清燉山羊肉”等,到底和綿羊肉有什么區別?
從口感上說,綿羊肉比山羊肉更好吃,這是由于山羊肉脂肪中含有一種叫4一甲基辛酸的脂肪酸,這種脂肪酸揮發后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膻味。
不過,從營養成分來說,山羊肉并不低于綿羊肉。相比之下,綿羊肉比山羊肉脂肪含量更高,這就是為什么綿羊肉吃起來更加細膩可口的原因。山羊肉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膽固醇含量比綿羊肉低,因此,可以起到防止血管硬化以及心臟病的作用,特別適合高血脂患者和老人食用。
山羊肉和綿羊肉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中醫上認為,山羊肉是涼性的,而綿羊肉是熱性的。因此,后者具有補養的作用,適合產婦、病人食用;前者則病人最好少吃,普通人吃了以后也要忌口,最好不要再吃涼性的食物和瓜果等。
買肉時,綿羊肉和山羊肉有以下幾個鑒別方法:
一是看肌肉,綿羊肉黏手,山羊肉發散,不黏手;
二是看肉上的毛形,綿羊肉毛卷曲,山羊肉硬直;
三是看肌肉纖維,綿羊肉纖維細短,山羊肉纖維粗長;
四是看肋骨,綿羊的肋骨窄而短,山羊的則寬而長。
益氣補血羊肉湯
【材料】:羊肉300克,黃芪3克,黨參3克,當歸25克,姜25克,食鹽3克。
【做法】:將羊肉洗凈、切成小塊,黃芪、黨參、當歸包在紗布里,用線捆扎好和羊肉共放在砂鍋里,加水2000克,以小火煨煮至羊肉將爛時,放入生姜片、食鹽,待羊肉熟爛即可。
【功效及適宜人群】:補氣養血,行氣通經,益脾散寒;適用于病后體虛、產后血虧、體弱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