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北京大前門的大柵欄老商業區,人們必然注意到一家老字號:“六必居”。
“六必居”開始是一個姓趙的商人開辦的酒館,名字土得掉渣,叫“大醬缸”。按古代的講究,釀制好酒必須具備“黍稻必齊,曲蘗必時,湛漿必潔,陶瓷必良,火齊必得,水泉必香”的六條標準,所以后來請文人代取店名“六必居”。由于其店鋪地處商業旺地“大柵欄”,來往人流暢旺,所賣佳釀又都要是原封醇酒,所以生意日甚一日地紅火起來,漸漸出了大名。
一日,明嘉靖朝宰相嚴嵩(1480-1567)下朝之后,到前門大街觀覽街頭市風光,信步進入“六必居”買酒,買完東西上轎走后,人們發現他是當朝宰相,紛紛議論。老板趙某靈機一動,想借嚴嵩之名,抬高身價。于是四下托人“公關”,專門請嚴嵩給題寫字號匾。受托之人,就輾轉托請嚴府中的得力奶媽相助。但嚴夫人說,相爺治家嚴謹,怕不易相求。恰好身邊的一個聰明婢女,如此這般獻上一計……
自此,夫人每天在嚴嵩回府前,必擺好筆墨紙硯,習寫“六必居”三個字。一日,嚴嵩從外面吃酒歸來,醉醺醺地,看到夫人所習寫的字不像樣子,醉意之下,一時興起,推開夫人雙手,信筆一揮,寫成“六必居”三個大字,給夫人當范本臨摹。嚴嵩走后,夫人把字交給奶媽,送到“六必居”。趙老板如獲至寶,立即將其制成長約2米、黑底金字的牌匾,并飾以兩用人才條神龍圖案,吹吹打打,懸掛在店堂中央。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六必居”牌匾由嚴嵩親書的故事,一時傳遍京城。不少人前來瞻仰閣老墨寶,“六必居”酒館,頓時鼎盛起來。此匾一直懸掛至今。此即雖為嚴嵩親筆所書、卻未落下款的原因。為了防風雨侵蝕,故掛在廳堂之內。
“六必居”借助于名人的文化效應,有了這塊牌匾,名滿京城。以后又增設了醬菜作坊,擴為京醬園專業。“文革”期間,破四舊,牌匾被摘下,后被店中人悄悄藏起,得以保存。現在又是重現芳蹤,懸于原處。只是雕制的那兩條盤繞的神龍,少了既往的神秘色彩。但是廳堂之內,卻成天擠滿了前來買醬菜的顧客。
“六必居”醬菜,是在明末經過幾番研究才試制成功的。原來北京沒有甜醬菜,“六必居”最早請來名師,制成特制的優質稀面醬。醬制的醬菜,醬和菜坯不得直接接觸,而是裝入一個個布袋中,扎緊袋口,放入醬缸內,經過半個月左右,才可出缸。其出缸醬菜,因浸漬于優質面醬而保持了鮮、甜的味道;菜香,脆嫩,色澤鮮亮,咸甜適中,甜而不膩,滋味鮮美,成為佐餐小菜,遂獨步京門,譽滿華北。如今,“六必居”已以生產醬菜、腌菜籃子多種,成為一座著名的醬園。這中間,嚴嵩題寫“六必居”匾字的故事為其增添了神奇的文化色彩。
英翔宇摘自《潮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