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對于藝術圈來說是一個異常忙碌的月份,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各個城市,藝博會、展覽、藝術論壇等活動接踵而來,讓人難以取舍。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在西南部的重鎮成都,也以一種獨具特色的方式,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9月19日,由2014成都藍頂藝術節組委會主辦、成都商報社與成都藍頂美術館聯合承辦的“2014成都藍頂藝術節”在成都藍頂美術館新館廣場隆重開幕。
熱鬧的開幕
正如在北京不得不提798、草場地和宋莊一樣,在成都,藍頂已經成為了當代藝術的一個標志性符號。“藍頂”之名最初來自藝術家的工作室,2003年,周春芽、郭偉、趙能智和楊冕4位藝術家租用了成都機場路旁的閑置廠房作為工作室,因為廠房是鐵皮藍頂,所以命名為“藍頂”。于是,這里迅速聚集了四五十位當代藝術家,形成了藍頂藝術群落。2007年,在政府的引導下新藍頂藝術區向東遷移,“成都藍頂當代藝術基地”項目正式啟動,從此,藍頂便在國家4A級風景區三圣花鄉附近落地生根了,如今,這里已經以藝術家為主,涵蓋建筑設計、平面設計、數字動漫等各方創意人士和機構的群體,已經達到三百余人。
9月19日下午在藍頂美術館新館的廣場,一場國際現代舞表演已經為之后的開幕聚集了不少人氣。接下來的開幕式則更加熱鬧,除了臺上的政府相關部門領導、藝術家代表等嘉賓,臺下趕來參加的民眾則達到了上千人。其中既有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策展人、媒體等藝術業內人士,更多的還是成都本地的民眾,有從市區而來的藝術愛好者、收藏家,還有年輕的學生。這也不由不讓人感嘆藍頂藝術節強大的號召力。
此次成都藍頂藝術節的主題為“行進中的藝術”,它既代表了當代藝術在社會大環境下的一種發展狀態,同時也更加強調一種“當代發生的、活生生的文化”,除此之外,藍頂藝術節還為當代藝術在一種有效的組織和架構中進行區域性普及提供了值得借鑒的例子。此次主題展名為“日常之名—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日常話語及觀念生成”,由何桂彥策展,參展藝術家有陳文波、方力鈞、康劍飛、梁銓、史金淞、譚平、蕭昱、尹秀珍、張培力等,按照策展人的話來闡釋,這次展覽是從“日常出發,讓人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去透視、梳理中國當代藝術在過去三十多年發展中,被主流的當代藝術史書寫所邊緣化的價值”。從架上繪畫到雕塑,不同形式和題材的作品占據了藍頂美術館新館的每一處角落,前來參觀的人們不斷涌入,這種集中了高質量作品的大規模群展,對從一個更寬廣的角度了解當代藝術無疑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下午4時,“可能—國際殘障藝術家邀請展”也在距離新館不遠的藍頂美術館老館開幕。本次展覽由周春芽擔任策展人,邀請到了來自美國、法國、新加坡的5名國際知名殘障藝術家André Soler、Chng Seok Tin、Gregory Burns、Lawrence D Keplinger、Monique Plumecoq,展出了他們的雕塑、攝影和繪畫作品,并將五彩基金學員們創作的作品作為特展部分參展。在入口的展板上,除了藝術家的名字,還列出了參與展覽的每一個孩子的名字,在現場,一個戴著紅領巾的女孩子自豪地指著一件雕塑說是她的作品,這也讓這場展覽增添了藝術性之外的更深遠的意義。當然,展覽的藝術性并不因其慈善性而有所減弱,藝術家用實際的作品告訴那些孩子以及對藝術抱有熱情的人們,創作可以跨越身體的限制,可以無所限制地使用多種媒介形式進行自由的表達,這些作品也詮釋了生命狀態更美好的可能。
此次藍頂藝術節延續了往年的傳統,開幕當天,在藍頂藝術區內,一百余家藝術家工作室同期開放,每棟房子的門口貼上活動海報,意味著這里的藝術家歡迎大家前來參觀。在這片風景優美的園區內,工作室的格局大同小異,許多藝術家們在院子里種些花花草草,從一層大廳的落地窗戶向外望去就能看到。走進一間間工作室,藝術家早已準備好茶水和茶點,在墻上掛上自己的作品,歡迎走進來的每一個人坐一坐聊一聊,無論是朋友還是只是好奇進來看看的陌生人。有些藝術家甚至買下了工作室,再對房子加以改建,精心布置。和一位藝術家聊天,她告訴筆者,這里平時十分安靜,空氣清新,綠化也不錯,所以藍頂藝術區再適合創作不過了。在偌大的藝術區內逛了一下午,再回到藍頂美術館新館,主辦方已在廣場上擺上桌椅,靜候嘉賓入席。坐定,一道道地道的川菜依次而上,臺上唱著川戲,臺下觥籌交錯,不由讓人真切體會到成都人的悠閑。
同城狂歡
當然,由藍頂藝術節帶起的狂歡遠遠沒有結束,這場一年一度的活動還要延續到10月底。當最初拿到藝術節的導覽手冊就可以明顯感覺到,多達六十多頁的小冊子包含了大大小小豐富多彩的活動,范圍覆蓋整個成都。成都當代美術館、成都畫院、東郊記憶、寬窄巷子、錦江賓館、歲月藝術館、四川大學和川音美術學院以及遍布全市的畫廊、機構都有展覽活動舉辦,藝術節期間共計舉辦各類藝術展覽、活動和高峰論壇100余場;在這里,藝術的范圍被擴充了,除了當代藝術,雕塑、詩歌和音樂也被納入了藝術節的范疇,多元的形式,也由此吸引了更多民眾前來,可謂盛況空前。
其實,從第一天主辦方安排的滿載觀眾的市區大巴陸續進入藝術區的場面中,你就可以明顯感受到成都市民對藝術抱有極高的熱情。而這次在政府和成都本土主流媒體支持下的藝術節,也勢必對當代藝術的傳播與推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四川從來都是西南部當代藝術的重心,這里有著名的當代藝術家,也有四川美術學院等重點藝術院校,但是對于普通民眾,他們對當代藝術的認知還十分有限,不過這種情況正隨著時間而慢慢改變。曾經有一位在成都經營畫廊的經營者告訴筆者,當年他的畫廊第一年內一個本地藏家都沒有,但是近幾年,本地藏家的比例明顯上升。雖然相比于北京上海兩地,成都舉辦大型藝術項目或展覽的機會要少一些,因此,藍頂藝術節才會全力打造一個“全域成都、跨界性和國際化”3個特點兼備的大型藝術活動。而在成都一直在做當代藝術推廣的本土畫廊也借著這個契機,紛紛舉辦新展,如千高原藝術空間同時推出了陳秋林、劉傳宏以及翟倞的3位藝術家的個展,以及K空間的“圖像精神——當代藝術邀請展”和那特畫廊推出的張天軍“青春之泉——尋跡”。
從藍頂藝術節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城市不僅僅需要好的作品和藝術家,也需要有能讓當代藝術茁壯成長的一片土壤。不同的城市有著不同的特色與優勢,作為西南西區首個以當代藝術為核心內容的大型藝術活動,成都藍頂藝術節以“藍頂藝術群落”為依托,由民間發起、政府支持、專業機構運作,已經成為了成都一張嶄新的文化名片,這無疑也給更多城市和地區的當代藝術走向社會的傳播帶來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