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畫的意義
2014年9月20日下午1時,大型油畫展覽“我們在繪畫中:中國油畫國美之路”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
作為國內第一所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國立藝術院在建院之初,就秉承了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而以林風眠、吳大羽為首的國美第一代油畫家們,正是這一思想的最重要的實踐者。他們以現代美術教育創造時代藝術,以創作情感喚醒大眾,以藝術精神啟蒙社會,以“向著民眾的藝術”再造民族精神。86年過去了,國美油畫的開創者們紛紛故去,一代代國美油畫家們成長起來。回顧這段起伏跌宕的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條道路貫穿始終,有一種精神薪火相傳。在國美不同時代的油畫家身上,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共同的品質:難以磨滅的理想主義、濃厚的拯救意識、詩性浪漫的氣質、與歷史同行的激情。這四種品質催促著一代又一代有抱負有擔當的油畫家們投身歷史的潮流,在時代責任與藝術追求之間反復琢磨,創作出一批批承擔著歷史敘述,凝結著國人集體記憶的煌煌大作。
在20世紀藝術史上,油畫在中國的發生與發展,其意義遠超乎一個畫種的引入。油畫進入中國,其所擔當者甚重。它的使命,不只是藝術之變革,即以西洋畫科學之基礎改造中國畫舊有的積弊;更重要的,是通過油畫這一西方藝術形式,創建東方現代藝術之新面貌,借以改造民族心性,塑造現代社會的新國民。同時,隨著油畫進入中國的,還有西方的整套美術教育系統,中國油畫的發軔開啟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歷史。正是第一代油畫家們,創建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美術學校,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展覽直面當代繪畫的危機與根本問題,在一個技術圖像日益增殖、新興媒體不斷翻新的時代里,強調“我們在繪畫中”,試圖用“以身體之,感同身受”的繪畫經驗,來喚醒我們這個時代日漸式微的感受力。展覽系統梳理了中國美術學院86年來油畫發展的歷程,深入挖掘林風眠、吳大羽以來的油畫創作、研究與教學的歷史,重新回溯和彰顯出一條中國油畫的國美道路。
四個部分,回答四個問題
此次展覽共展出百余位藝術家的300多幅作品,是中國美術學院建校86周年以來首次全面的油畫回顧展。“中國油畫國美之路”分成“擔當”、“先鋒”、“創格”、“體象”、“傳習”5個版塊,5個版塊互為語境、各自展開,呈現出國美油畫的不同面向。
“擔當”集中展現了中國美院油畫系從1928年建校至今主題性繪畫創作的優秀成果。該版塊從“啟蒙者”、“共和國紀念碑”、“回歸與穿越”以及“現場與追問”4個主題概括出主題性繪畫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嬗變,描繪和勾勒了各個時期主題性繪畫不同的精神追求與創作風貌。新文化時期知識分子們推動社會革命、實現民族自強的啟蒙精神與人道情懷;新中國30年中在延安革命文藝思想的指引下,以革命現實主義手法創作出的一大批凝聚著共和國精神氣象的恢宏巨制;新時期以多樣化的油畫語言對復雜的歷史感受所作出的種種個性表達與嘗試;以及新世紀歷史經驗中進行的對歷史觀的反思和對現場感的重建……在這一部分都得以呈現。
“創格”則系統梳理了國美油畫系86年中對油畫本體語言的深度實驗,力圖概括出國美油畫獨具特色的藝術品格和融合中西藝術精神的詩性追求。經歷了1920年代以林風眠為代表的留法藝術家以及1930年代以王悅之為代表的留日藝術家的多元探索,國美油畫在倡導現代主義的同時,也建構起寫實主義的堅實底蘊。1950年代,隨著延安文藝思想的到來、新中國文藝創作思想的確立,1960年代“蘇派”的引入和“羅訓班”的開展,以及1980年代不斷的派出學習與國際交流,使得多種藝術源流得以在國美落地生根,多元實驗在國美油畫的道路上自由展開并發展壯大,最終形成了“崇學養、重筆意、尊形式”的學術傳統和語言體系。
第三部分“先鋒”突出的是國美油畫之路反思、批判的精神與藝術品格。這部分以“表現與救贖”、“轉換與活化”、“反思與趨新”、“橫站與居間”總結了中國美院油畫家群體面對歷史大潮和文化危機所表現出的憂患意識與批判精神。各時代的繪畫先鋒們面對中外繪畫語言與藝術思想交鋒時,建立起轉換與活化的創新意識;他們面對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始終保持著勇于挑戰、大膽嘗試的傳統;面對藝術潮流與時尚話語,他們甘于寂寞,堅守獨立的意志以及批判的思想姿態。
第四部分名曰“體象”,以20年來的具象表現實踐作為案例,呈現了國美油畫面對圖像媒體時代的感受力的衰微,直面繪畫的當代困境,試圖重建當代繪畫方法論的系統實驗。該版塊以“雙向轉化”、“具象表現”以及“體象之路”3個部分,闡述了國美油畫在哲學沉思與視覺追問之間,在古典畫論與現象學哲學之間的雙向轉化,系統總結了23年來國美具象表現繪畫方法論與教學體系的建設過程。而“體象之路”則呈現出國美油畫家們是如何從現象學的境域直觀中提煉出畫者的觀象之法,從中國傳統文論中發展出繪畫的詩性感受,在眼手心的交相運作中啟動感同身受的視覺體知,從而求達繪畫“表現的強度、語言的純度、思考的深度”,并最終直面圖像時代“繪畫感受力重建”的時代命題而有所作為。
縱觀4個部分,不難發現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擔當篇”回答“畫什么”,強調國美油畫的現實關懷與歷史經驗;“創格篇”探究“怎么畫”,梳理油畫本體語言的深度建構;“先鋒篇”追問“為何而畫”,展現藝術運動中的批判與實驗;而“體象篇”則反復探詢“畫是什么”,在感受力式微的時代直面繪畫危機,在媒體圖像境域中重新召喚出繪畫的存在學意義。
作為文獻補充,展覽還專設特別版塊傳習篇和紀事篇。同時還舉辦國內首次針對油畫本體語言及其媒介和歷史場域延展的國際論壇研討。論壇邀請了逾40位國內外重要的油畫家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討論油畫的實踐、視域和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