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婿是婚姻幸福的關鍵
婚姻是否幸福,不僅在于彼此心心相印,更牽扯到與雙方父母的關系。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對一些夫妻進行了長達26年的跟蹤調查,并定期對他們與對方父母的關系進行打分。結果發現,婚姻之初,女婿就與岳父母關系好的家庭,日后離婚幾率比該群體平均值低20%。不過,這個結果不適用于妻子。妻子最初與公婆關系親密,日后的離婚幾率反而更高。奧布奇博士認為,妻子在家中的主導地位,可能受到關系緊密的公婆干涉。哪怕只是公婆無心的指點或者參與,也會給妻子帶來困擾,從而在夫妻間造成矛盾,引發不和。因此,無論對于任何一方,把握好分寸,給岳父母以熱情的關懷,給公婆以應有的尊重,并保持適度距離,才會讓婚姻更幸福,也更長久。(郭靜超)
穿高跟鞋,增加性快感
高跟鞋不僅能使男人產生性欲,還能讓女人獲得快感和信心。意大利研究者對女性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穿高跟鞋時,跟性快感有關的肌肉群會處于緊張狀態,得到充分鍛煉,這會讓陰道更敏感,也更有力度與彈性。法國鞋設計師克里斯提·魯布托進一步表示,女性穿著高跟鞋時,雙腿的緊張狀態就如同置身于性愛狀態,這也是為何很多女性偏愛高跟鞋的原因。(劉利波)
孕婦吃不好,影響三代人
英國《每日郵報》7月11日報道,美國《科學》雜志刊登一項新研究發現,孕期飲食糟糕不僅會直接影響下一代健康,而且會危害孫子女的健康。
這項新研究由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共同完成。研究結果顯示,營養缺失的“記憶”會在幾代人之間傳遞下去。如果準媽媽沒有攝入足夠的營養,肚子里的寶寶就會被“預先程序化”以應對營養缺乏問題。即使孩子攝入了足夠的營養,也會被自己身體認定為“過量”,導致消化系統紊亂,而那些無法及時消化的食物就會轉化為脂肪,從而增加肥胖癥、Ⅱ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發病幾率。孕婦營養不足,寶寶的基因也會發生細微變化。而這種變化又會傳遞給下一代。這一發現或許有助于解釋為什么肥胖癥和Ⅱ型糖尿病會發展成全球性健康問題。
劍橋大學遺傳學教授安妮·弗古森·史密斯博士表示,孕婦應攝入足夠的食物以保證胎兒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瘦肉、魚蝦、豆制品、鮮奶、水果、蔬菜都要均衡攝入。如胃口不好,可采用少吃多餐的方法調整飲食。總之,孕婦應注意飲食多樣性及食物分量合理適中,保持膳食平衡,既要防營養不良,又要防飲食過量。(陳子韓)
寶寶穿衣,比大人少一件
“多穿點”幾乎是所有中國父母關愛孩子的方式。從小到大,無論什么季節,父母們似乎總怕孩子凍著。事實上,孩子老捂著,抗寒能力會漸漸變差,并不利于身體健康。
民間有俗語“想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說的便是不能老給孩子捂著。孩子穿得過多,束縛了行動自由,減少了活動量,不但會阻礙骨骼生長發育,還會導致肥胖等問題;孩子天性好動,本身活動量比成人大,新陳代謝速度快,尤其在夏天,如果穿太多,不知道及時脫衣服,容易捂出汗,反而易感冒;穿太多也剝奪了孩子接受耐寒訓練的機會,捂得過厚,不讓孩子受一點寒氣,降低了身體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反倒會使機體調節能力變差,抗病能力變弱。
那么,到底該給孩子穿多少衣服呢?日本人的方法值得借鑒:孩子應比大人少穿一件。例如,大人穿一件外套加一件襯衣,孩子則只需穿一件;大人只穿一件時,孩子同樣穿一件,但要薄一點。具體來講,春夏季,衣物逐漸減少,以孩子面色正常、四肢溫暖、適量運動不出汗為宜。如孩子行為異常或臉上有汗,體溫超過37℃,就表明保暖過度,應適當減少衣物。秋冬季節,衣物逐漸增加,以孩子適量運動而不覺得冷為原則,如孩子手腳發冷、體溫不足36℃,說明保暖不夠,需要增加衣服和提高室溫。(王鐵民)
孩子多吃深色蔬菜 骨骼壯
眾所周知,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有利于孩子身體健康。最近一項新研究發現,深色蔬菜尤其對孩子的骨骼發育有益。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研究人員對325名3.8-7.8歲的學齡前兒童進行了為期4年的追蹤調查,記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食物種類與熱量、鈣質攝取情況、身高、體重、活動力與看電視的時間。結果顯示,多吃深綠色與深黃色的蔬菜,最能幫孩子減少體內脂肪、增加骨密度。研究人員分析認為,可能是這些蔬菜里高含量的堿化礦物質(比如鉀離子)可以幫助骨骼發育。研究人員并不建議吃太多精致的肉食,主要是其中的鈉離子過高,脂肪含量也過高,雖然可增加骨密度,卻也增加了脂肪。
研究人員建議多給孩子吃以下促進骨骼生長的食物:花椰菜、菠菜、胡蘿卜、甜薯、西紅柿,以及全麥面包、禽類(非油炸)、花生、種子類食物。(李子木)
孩子老焦慮,傷大腦
據美國“健康日”網站6月17日報道,美國《生物精神病學》雜志刊登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兒童總焦慮會導致大腦損傷。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秦紹正(音譯)博士及其同事對76名7-9歲的兒童進行了研究。這個年齡段與焦慮有關的特征和癥狀相對更容易識別,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不愛與同學及老師交流、情緒煩躁,甚至拒絕上學等。研究人員讓參試兒童父母提供有關孩子焦慮方面的信息,并對參試兒童進行了大腦核磁共振成像掃描,他們集中研究了大腦“恐懼中心”杏仁核區域的變化情況。對比結果發現,與焦慮水平較低的孩子相比,焦慮程度更高的孩子的大腦杏仁核區域相對更大。這表明,兒童長期焦慮會直接損傷大腦杏仁核區域,而該區域與負責注意力、情緒感受和調節等的其他多個大腦區域相聯系。
秦博士表示,這項新研究在診斷兒童焦慮癥風險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也有助于人們更深入了解焦慮的發生機制。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出現焦慮癥狀,應及時幫助排解壓力,必要時求助心理專家。(陳子韓)